李含蕴的目光自始至终都是垂视状态,凝神盯着台阶,仿佛上面就什么宝贝似的。同样的表情若是换做一般的官员来,那就是在敬畏着帝王。可是李含蕴不,他正常站立,背脊挺直,头颅也是直视的模样,总体一结合,那微微垂视的双眼更像是完全不为帝王威名所吓。
反而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更兼一身冷凝之气,让人望而生畏。
事情如他所料般进展,李含蕴知道朱元璋心中有小打算,但是这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
他掀了掀眼皮,略微扫过朱允炆,开口道,“为避免打草惊蛇,请陛下允许贫道三人先去偏殿静候。”
朱允炆一跳而起,“是啊皇爷爷,四叔已经见过我了,他进来如果看到我在这,肯定立刻就会反应过来此行不妙,到时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顺着李含蕴的话说下去,既像是在给李含蕴撑场子,又像是真的为等会的机会着想。
朱元璋在心中叹了口气,摆摆手让人下去了。
因此,朱棣来的时候只看到了正殿之中的朱元璋和大太监两人。
李含蕴三人去的偏殿正是先前张咎的两个副手去的地方,他们一到那,李含蕴就朝东方不败使了个眼色。东方不败会意,抬手间就点住了那两个人的穴道。
朱棣内功不错,偏殿中藏着两个活人的声息连朱允炆都能察觉到,就更别提朱棣了。
既然不想事先惊扰了朱棣,还是将风险降到最低为妙。
比如先点上这两个无法屏息的人的龟息穴。
朱允炆的内力虽然不如朱棣,但是用来屏息还是够的。这里毕竟是御书房,皇上用来请朱棣的借口还是“立太子”,这样一来就肯定要保证该处的严密,以免走漏风声。朱棣的警戒心也会随之有所降低,这样一来哪怕朱允炆的内家功夫不到家,只要稍微注意一点就不会怎么惊得到朱棣。
“儿臣叩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棣进来先行礼,得到恩准站起来之后打量四周,疑了一句,“父皇,您请儿臣来可是为了‘再立太子’一事?”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着堂下的朱棣,“不错。”
“咦?那就奇怪了,这等大事怎不见三公六部?”朱棣眼中划过一抹沉思,继而说道,“父皇,太子的选立意味着我朝世代繁荣,这可是重中之重啊!”
“朕知道。”朱元璋语气平淡,咳了两声,“今日朕召你前来,只为商讨,朕那么多的儿子当中,成气有用的要当属四儿你了。朕想问问你,这太子的人选,你心中有没有数?”
李含蕴坐在偏殿的椅子上,眼眸微阖,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正殿中谈论的事朱允炆听的一清二楚,到目前为止都还在扯羊皮。
综合正殿中两人辩论的话,可以得出两个话题。
一方:#别打马虎点告诉我你到底想选哪个当太子,最好是我,你自己都说了我优点那么多#
另一方:#哎呀快点跳过这个话题吧,你还记得你的太子哥哥吗?我心目中的太子就是他那样的,可惜他死的太早了#
朱元璋到底老谋深算些,朱棣想和前者比还是差得远呢。说着说着朱棣就被朱元璋绕进去了,两个人开始商业夸起了前太子。
朱元璋想听前太子的好话,朱棣难道还能说坏话不成?毕竟他还没打算在这个时候就谋反引发宫变,他想当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
而不是像历史当中的朱棣那样,靠着兵力在北京自立为皇,一步步打入南京最终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
他想当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之后名垂青史。让后世之人一翻开历史课本就是无数夸奖他朱棣语句,他也要像秦始皇、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那样为后世敬仰。
李含蕴:异想天开,就让我来做一个打破这个不切实际的美梦的无情刽子手吧!
得亏李含蕴不知道朱棣心中所想,这要是知道了肯定得笑岔气了。就凭着朱棣那番瞧不起古人的思想,只不过仗着比古人先进几百年的认知,还敢与那些天骄人物作比。
如果朱棣真想有一番作为,凭借自己先进的知识,是理科生就发展实业,是文科生就拓宽思想,为将者就想着开拓国家疆土……然而朱棣一个也没做到,仅靠着一些小聪明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王爷,身份尊贵,不想办法靠着手中实权办些正经事,野心却是蛮大的,什么都想要。前太子挡了路就除掉前太子,知道朱允炆是挡在他为皇者路上的绊脚石就不择手段的想要抓住对方。
李含蕴十分瞧不起这样的人,他静心聆听着正殿传来的声音,对于朱棣的了解又多了几分,然而他并不想要了解。
“哎……”朱元璋假意叹了一声,“四儿啊,你可找到你皇侄的下落了。允炆从小就机灵懂事,朕也一直属意他来当皇太孙,可惜这么多年了,丝毫消息都没有。”
朱棣的神情一凛,接着垂眸道,“回父皇,儿臣……也不知。”
“年纪大了,总爱想些往事。”朱元璋扶额道,“四儿,朕记得早些年赐给你一枚玉佩,上面还刻着你名字的,你可还记得?”
朱棣微垂的眸子陡然睁大,接着虚眯起来,道:“父皇,儿臣当然记得。怎么了?父皇是想要看吗?只是不巧,儿臣并未随身携带。”
“父皇您也知道,儿臣自幼便有丢三落四的习惯。那玉佩乃是父皇您赐下的,儿臣怎敢随身携带,只好置于家中,作为藏品好好珍藏。”朱棣抬眼,瞧着朱元璋脸上阴晴不定,目光闪烁片刻后解释道。
“四儿,你有此心朕甚感欣慰……”朱元璋盯着朱棣,口中涩道:“但如果真如四儿你所说,朕该是多开心啊!”到底是亲父子,末了要撕破脸了,朱元璋还是有些不舍,口中苦涩。
朱元璋端了案边的茶饮了一口,苦涩的茶水从喉中流过,反而带来了一缕甘甜。他朝旁边侍候的大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人将案上放着的绢布拿着递给朱棣。
绢布中包裹着从地中出土的玉佩,虽然经过擦拭干净了不少,但上面仍有一些泥土的痕迹并未消除。
玉佩上面更有一些细微划痕,像是被锐利的剑锋或者匕首划过一样。
朱棣一见便是大惊,“这……”
“四儿,你可有什么话说?”朱元璋冷声道,“朕可不知朕最为听话的四儿也会犯下欺君之罪,若不是朕找到了这玉佩,朕岂不是被瞒在了鼓里?朕心痛啊!朕心寒啊!由此看来,朕的四儿还隐瞒着朕哪些事,可是朕一点都不知道!”
“若有一天,四儿你回到封地,起兵造反,岂不是要到了朕的寝宫前面朕才知道啊!”
朱元璋从轻说到重,从有说到无,帝王就是这样,稍有一丝毫的疑惑就能脑补到皇位上。
朱棣连忙跪下,大呼,“父皇——父皇……儿臣确有欺瞒,只不过远不及这帝位啊!儿臣……儿臣只是前些年不小心弄丢了这玉佩,因着这玉佩是父皇您赐下的,儿臣害怕,儿臣害怕才说了谎……父皇,您这一番话说的儿臣着实害怕,儿臣怎么敢造反呢,儿臣万万不会的啊!”
“哼,是这样吗?”朱元璋将手上端着未饮尽的茶杯掷了下去,“这世上还有你燕王朱棣不敢的事吗?残害兄弟,把控朝堂,这一桩桩一件件难道不正是你朱棣的好手笔?!”
作者有话要说:
气小纯:父子辩论狗咬狗,不好玩
QAQ期末应该已经结束了,为什么我的收益和评论都变少了嘤嘤嘤,这不科学!
第103章 贫道很帅
朱棣猛地抬头便看见那茶杯迎着自己的额头袭来,他下意识的偏了偏头, 躲了过去。茶杯摔落在地, 茶水尚有几滴溅到他的衣服上, 茶杯碎成几块碎片,剩余的茶水流了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