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一族人员不少,大兄荀悦因父早亡而在颍川族地成长,荀彧记事不久后大侄子荀攸也到了颍川,虽然荀悦对他们极好,但是到底年岁在那儿放着,课业也远比他们繁忙,因此平日里荀彧也多是和荀衍荀谌荀攸一起。
荀攸比他年长五岁,虽然差了一辈儿,但是叔侄俩的相处模式更像兄弟。
刚走了两步,迟迟未到的荀攸终于出现在了视线之中,看到那随之而来的少年身影,荀彧哑然失笑,大侄子不会迟到,但是架不住身边有一个能磨蹭的。
原本对少年硬要跟过来就有些无奈,现在看到荀彧走到了外面,荀攸叹了一口气,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让叔父久等乃攸之错……”
“无妨,快过去吧。”不等荀攸说完荀彧便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大侄子认真起来就是他也不怎么受得了。
未等荀攸回话,一同过来的少年便熟门熟路的绕过挡在前面的高大身影奔向酒水处,“既然到了,何不痛饮一番?”
这看见美酒如同看到美女一般的少年,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鬼才郭嘉,不过现在,这也不过是个半大的少年罢了。
汉末私学盛行,颍川更是其中翘楚,接下来百年大半谋士皆出自这人杰地灵之地,荀彧自小在这儿长大,在求学的时候自然认识了不少好友。
书院设在阳翟郊外,乃是在荀家的一片地上建起来的,荀氏不少长辈不在官场便在书院教导学生,当然,偌大一个书院不可能全是荀氏把持。
颍阴荀氏,长社钟氏,许陈氏,舞阳韩氏,颍川四大氏族皆在此投入了不少心力,毕竟家中的小辈都要在这里接受教导,世家大族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若是不用心怎么能教导出光耀门楣的后辈?
郭嘉比荀彧小了许多,现在不过十五六岁,但是一身才气已然不俗,只是性子过于骄傲嘴巴又毒,因此在书院中的风评不是那么好。
毕竟不是谁都能受得了被讽刺但是偏偏还不了口的感觉,要不是书院中的学子涵养高,郭嘉早被人堵到墙角套麻袋了。
因着年岁小,荀彧几人在面对郭嘉时难免有些偏爱,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的毒舌有所改善,在面对几个好友之时言语更是无所顾忌。
因为郭嘉惯会顺着杆子往上爬,这会儿看见美酒更是忘了旁边都有些什么人,黑着脸看着大口喝着酒的少年,荀攸捏了捏拳头,而后面无表情道,“误交损友,实乃命中之大不幸。”
作者有话要说: 果然,嘉嘉和谁都有cp感,这绝对不是我的问题!!!
第4章
四周一片阴凉,广袖宽袍的少年兀自惬意的沉浸在酒香之中,丝毫不管一旁友人一黑到底的脸色。
忍不住笑了出声,荀彧拍了拍大侄子的肩膀直接开口问道,“若是彧没有记错,公达今日是刚从家中回来吧?”
言下之意,大侄子你刚从颍阴回来,怎么和这煞星碰到一起了?
他也是听闻大侄子从洛阳回来才相约至此,又不是什么大事,大侄子也没打算久留,没道理郭嘉会知晓的如此清楚。
叹了一口气,荀攸无奈揉了揉脑袋,“今日天气正好,叔父许久不曾外出,这人可不就找上来了。”
不是和他荀公达碰到了一起,这人一开始打着的便是石桌上美酒的主意。
他家叔父手中有不少酿酒的方子,只是身旁嗜酒之人太多,为了他们的身体着想,叔父至今也没将方子交出。
而被养叼了胃口的一众酒鬼就是想喝也要按照叔父定的标准来,这厮好不容易有了畅饮的机会又怎么会放过?
“倒是彧之不是了。”笑着说了一句,荀玉走到石桌旁倒了杯酒,在郭嘉眼巴巴的注视之下直接将酒樽递给了荀攸,“便以此赔罪可好?”
“叔父明知……”
荀攸接下酒樽,知晓荀彧此言不过说笑,抿了抿唇只得将樽中酒水饮尽,明明一副仙人之姿,开起玩笑来却比郭嘉还要让人无可奈何。
“身在福中不知福,公达,若是不愿直言便可,佳酿在不解风情之人手中,简直暴殄天物啊!”惋惜的看着荀攸,郭嘉毫不客气的将桌上的酒坛子抱在怀中,仿佛给出去一点都是在割他的肉一般。
瞪了郭嘉一眼,荀攸放下酒樽看向荀彧,“不知叔父准备何时启程?”
荀攸如今已是黄门侍郎,只是因为近日荀彧要去东都,贴心的大侄子便特意将休沐的日子空了出来,顺便还请了一日的假,就是为了回颍川接他家清俊非凡的小叔。
虽然已经及冠,但是到底没有出过远门,又是在家中长辈的看护下成长,荀彧在大侄子眼中的形象和三岁稚童无甚两样。
才华出众有“王佐之才”美誉,却心善见不得旁人生病苦痛,为此甚至去学了岐黄之术,如此至仁至善之人,他们如何敢轻易放人远行?
说起“王佐之才”的来历,荀彧不得不掩面解释一番,这赞誉来的太过出人意料,就是他知晓历史上荀彧被何颙如此称赞,只是没想到在他这里会如此戏剧性。
当年何颙到颍川而来,身为当朝名士的父亲便请人到家中一叙,当时的荀彧不过束发之年,大兄三兄已经在外做事,只有四兄荀谌一人陪他念书。
兄弟二人一人一卷《春秋内传》,荀谌读至赵盾弑君,对不理朝政搜刮民脂民膏的晋灵公大加贬斥。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将万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人不配为君,荀彧也是这般认为,因此便任由他家正义感爆棚的四哥吐槽晋灵公了。
与名声不好的晋灵公相比,赵盾明显就品行高尚了,勤于政事、为民做主、克己奉公……一溜儿一下几乎全是溢美之词,如此对比之下,晋灵公好像更为可恶。
等到四兄说完,年龄虽小却已经显露出不凡风姿的荀彧放下竹简,语重心长的将赵盾身上那层美名撕开一道裂缝。
“彧与四兄看法略有不同,其一,赵盾身为正卿,国君被弑本就难逃其咎,何况弑君者为其弟;其二,赵盾名为出逃,却并未离开晋国,不过坐观形势而已;其三,赵盾回王都后不办凶手,只耽于内部争权,便有背后挑拨之嫌,如此,四兄还认为赵盾无罪吗?”
倒不是说荀彧洗白晋灵公或者是抹黑赵盾,只是每个人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晋灵公不理政事是真,但是当时朝政被赵氏把持君主无从插手也不假,只看一家之言到底是太过于单薄。
当时只不过是说了两句,无论如何荀彧也没有想到旁边还有人,可怕的是这人还是一个善于脑补的当朝名士。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今日看来,令郎亦不在其下,年龄尚小已有王佐之风啊!
听着风中而来的话语以及他们家老爹的开怀大笑,荀彧看着他们家同样一脸懵的老哥,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荀彧表示,这真的只是个意外,他只是想让坑他哥一次,父亲那儿有些书他不能动,就连今日的《春秋内传》都是沾了兄长的光才能观看。
内里到底是成年人的灵魂,就算再怎么掩饰和寻常孩子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和几个兄长年岁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
慧极必伤,生怕小儿子因为聪慧而短命,荀绲平日里便限制了他能看的书籍,更是不肯让他长时间和书待在一起。
小孩子都是爱玩儿的,他们家小儿子性子太过沉静,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几位兄长能看的书籍当时荀彧都熟记于心,更何况这时的许多书在大唐已经失传,荀绲越是不让他靠近他越是心里痒痒,因此便出先了上面之事。
身为兄长,为弟弟分忧乃是分内之事,只是万万没想到,稍一不慎便被人看去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