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以为,麹文泰此人可用否?”起身走到帐中央,看着和吕奉先勾肩搭背的麹文泰,戏志才回头问了一句。
麹义是一员虎将无疑,若是敢用,此人必将大放异彩,若是不敢用,反噬估计也来的让人心惊,他们主公一直没有给人具体官职,不知道究竟是用还是不用。
“不急,再等些日子。”轻飘飘留下一句话,曹孟德翻开一份竹简,里面写着兖州一带的世族以及可用之人。
麹义是肯定要用的,但是不是现在。
武将性子太野不是好事儿,要先磨一磨才好,先让人跟在其他人身边一同练着兵,等到陶恭祖忍不住的时候,这些精兵就有用武之地了。
是的,曹操从来都没有以为陶谦会什么都不做,就算他陶恭祖能忍,他身边的人也不会让他这么窝囊下去。
只不过这时候的劝告究竟是什么意思可就说不准了。
话说……徐州可是一个好地方啊!
曹操对徐州不是全无心思,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不能让家里人依旧留在徐州,即便那儿在现在来说是个难得的避难之地。
徐州安稳,但也安稳不了多少日子,陶谦、公孙瓒、袁绍、袁术……就算没有外力,他们自己的冲突也少不了。
将竹简摊开,曹操皱着眉头看着上面的名字叹了一口气,周边的人没一个是好相与的,即便他们现在和袁绍关系尚好也不能保证袁本初会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袁绍的为人曹操最清楚不过了,他们自少时相交,至此几十年的交情,但是一旦触及他袁本初的利益,就算是亲兄弟也不会手下留情。
哦,是了,袁本初和亲兄弟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水深火热,真要像亲兄弟一般待他,恐怕酸枣联盟的时候他就被坑的起不来了。
“志才公达,兖州世族悉数在此,你们以为有多少能用?”看着竹简上一个个的名字,曹操有种脑壳疼的冲动。
世家大族向来是最难打发的,即便他们如今兵马在手,对上这些地头蛇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不好好安抚,这些人私下里指不定闹出什么乱子。
“主公莫忧,世家之事暂时也不急。”笑着用方才曹操的话回了回去,戏志才摇着羽扇走上前看了看竹简上写的东西,而后略显神秘的指了指头顶,“吾等乃奉皇命而来,他们难道还会造反不成?”
如今小皇帝虽然在长安,但是印绶确实在他们手上,现在可是认印绶不认人的时候,曹操是正经的兖州牧,又率兵剿灭了一州黄巾,兖州世族本就欠他一个恩情。
他们现在对世族还没有什么坏处,除非脑子坏掉,他们是不可能在现在搞事情的。
感觉自己话中意思有些大不敬,戏志才咳了两声将之前的话略过去,“主公何时准备向朝廷请功?”
听到这里,一直没有说话的荀攸终于准备说话了,朝中如今只有三公当家,皇帝不在,洛阳终究人心不稳。
“主公,如今郭汜劫持了陛下,皇甫将军投鼠忌器不敢动手,吾等可要带兵前去?”到底是从小念着忠君思想的世家子,荀攸心中还是顾虑着小皇帝的安危。
“陛下乃天子,郭汜不敢做出出格之事,等吾等安置好了再商议营救陛下也不迟。”沉声回了一句,曹操紧接着又说道,“不只吾等忧心,京中亦在思索该如何迎回陛下,郭汜无谋略,成不了大器。”
小皇帝那儿确实不用他们忧心,在长安不用日日上朝,没有天天盯着他的朝廷大臣,过了最初的惶恐之后,小皇帝反而对回洛阳有了排斥。
刘辨的态度转好,郭汜待他自然更为用心,至少在吃住之上没有短了,毕竟是天子,他也不敢在吃穿用度上做手脚。
只要皇帝听话,他不介意养一个金贵的玩意儿在长安。
可是就算刘辨不反抗,洛阳朝廷也绝不会容忍天子长期流落在外,说客一路行不通,他们也不是不敢来硬的。
众人心照不宣,但是心中都留有一个念头,灵帝之子可不只当今天子一人。
作者有话要说: 接下来还是捉前面的虫,看见更新忽略过去就行啦~
第48章
人马撤回昌邑之后, 曹操便开始着手将黄巾收编成正规军队,只附近这些地方怎么也容纳不了百万的黄巾家眷, 因此,这些人如何安置也是一个大问题。
好在这次回来之后曹操身边的能用的人也多了起来,不至于将所有事情都压在仅有的几个谋士身上,更不至于拉着武将们来干文人的活儿。
荀彧是不会嫌弃主公身边有才的人太多,虽然大军回了昌邑之后手中公务能分出去不少, 但他却不是会享受清闲的人。
名将暂且不急,他们这儿暂时还能看得过去, 但是谋士真的不能撑了。
满打满算现在曹操身边能用的谋士也就那么寥寥几人,荀彧、戏志才、荀攸、程昱、陈宫……
先不说以后会不会到别人那边去,只这数量之上就直接能看出来不妥了。
曹孟德没有袁绍袁术那般声望,只凭着“四世三公”的名头便能有无数士子前去投奔, 家世比不上,他只能凭着政绩来打动那些格外挑剔的人才。
不过,往往后者才能更得人心。
如今的形势和荀彧记忆中的已经差了太多,但是人却还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人, 虽然变数越来越多,但是无疑也让荀彧更为安心。
如果真的按部就班的发展, 他真的不知道这一切是真是假,他所做的一切又是否有存在的意义。
只是……之前出了个董卓直接将天下大势搅的一团糟,之后不知道会不会还有这样的人出现。
荀彧不怕有和他一样的人,他能留着前世的记忆,没道理别人不行, 不过这么多年来他也只遇上了董卓一人,还是个傻的,直觉告诉他以后可能都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了。
只一个还好,阎王爷总不能疏忽职守到让一群人没有进地府就投胎转世。
放下手中的竹简伸了个懒腰,荀彧起身走到外面透透气,看着外面的叶子落的差不多的树木,心情依旧晴朗。
前些日子忽然想起来有一人这时应该在兖州附近,这么长时间过去也该有消息传回来了。
这让荀彧只想想就能笑出声来的人,正是那连曹操见了都有些发憷最终却含冤而死的崔琰崔季珪。
当年黄巾初起之时,崔琰正拜于大儒郑玄处学习,因为天下动乱缺少粮食,郑玄只好遣散了学生停止授学。
崔琰离开之后便在青、徐、兖、豫四州境内走动,虽然行踪不定,但是要找的话也不是找不到人。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少好击剑,尚武事,及长,诵论语、韩诗,结公孙方等,师从郑玄。
若只这些或许还不太清楚,但是提起床头捉刀这在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典故,便足以证明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