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田豫赵云便到曹操处辞行,即便原本的目的一个也没有达到,但是田国让脸上依旧没什么失望的意思。
没有阻拦他们的意思,曹操直接派人将二人送至城门外,而后接着将心思大部分都放在了京城之中。
春日将近,刘辨再次在朝堂上开口选出黄道吉日让位与皇帝刘协,朝中众人劝不得也只得答应,现在离春天不远,就算即刻开始准备也有些仓促了。
各自怀着心思的朝中官员虽然让小皇帝如了愿,但是不代表所有人支持继位的刘协。
陈留王虽说是灵帝正统,但是到底年幼,现在陛下便如此荒唐,陈留王虽自小聪慧,但也难保不会步了陛下后尘。
刘氏宗族人数不少,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筹码都压在灵帝一脉身上。
这般想着,不少人呈上奏章推选出皇帝人选,其中幽州牧刘虞的呼声最高,不只有袁本初强力推荐,还有朝中不少人的联名上奏。
刘虞是汉室宗亲,也是掌管皇帝亲族以及外戚勋贵相关事宜的宗正,在各地任职政绩显着名望非凡,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为帝的最佳人选。
不过这都不重要,袁绍要将刘虞推上去的一大原因是这人根本管不住下属,更何况如今已经掌控了冀州的他。
刘伯安信奉的是宽仁治州,这个信条对百姓很有好处,但是却拿捏不住手下人,如若不然也不会出现公孙瓒身为他手下将领却对他下的政令爱理不理的情况。
袁本初的野心不止占据冀州那么简单,如果刘虞登基为帝,连公孙瓒都拿捏不住的刘伯安更加控制不住自己,这么一来,以后讨伐各路诸侯也能使用皇帝的名义名正言顺了。
当然,推选刘虞为帝有赞同的就有不赞同的,身为一直和袁绍过不去的兄弟,袁术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这兄弟二人皆有野心,袁绍想征伐天下,袁术未必没有自立的打算,因此,不想让袁绍领先一步的袁术直接打起维护正统的大旗和袁绍怼了起来。
这一对亲兄弟毫不顾忌的唇枪舌战最后还没有分出胜负,幽州那边便传来了消息,刘伯安拒绝登基的想法。
他虽然性子软和,但是也知道一旦回京便是当傀儡的下场,大汉已经如此艰难,只一个幽州就让他耗尽了心血,他没那个心思回去当个傀儡皇帝。
这么一来,将要坐上龙椅的依旧是那尚处在状况之外的陈留王刘协。
好好待在洛阳郊外读书习字的刘协还没有反应过来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些接他回宫的宫人们便出现在了他居住的别院之中,与之同行的还有新上任的司徒王允。
刘协母族王氏和王允乃是同族,平日里有所来往并不奇怪,但是找到这里来就着实有些不一样了。
看到王允的一瞬间刘协便有些不详的预感,等这人说明来意之后心中更是一阵发寒。
皇兄要退位?
怎么可能?
从出生起便被何太后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如果不是董太后拼死护着,刘协恐怕一早便到底下和他那惨遭毒手的母亲相聚了,因此,他非常清楚何太后对皇位的执着。
若不是要皇兄登上皇位,她当初何必费尽了心思也要将自己置之死地?
反复问了几次,甚至跟着宫人回了皇宫,看着和离开之前判若两人的刘辨,刘协的心彻底凉了下来。
皇兄这是根本不在乎太后的想法了。
刘协不是不想当皇帝,他当然想将汉室肃清,但是他现在一个无名无权的王爷,就算当了皇帝也只是顶着皇帝的名头什么也做不了。
他还没到自己满意的地步,还没有在朝中扶植出自己的势力,直接登基无异于将他之前所做的那么多努力全全打碎。
说到底,刘协不想当一个没有根基只能听天由命的傀儡皇帝。
他不是没有和刘辨说过,但是每次都被草草打发了出来,一句父皇当初要的便是皇弟继位让刘协连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不是没有火气的人,好歹是出身名门的董太后亲自教养出来的龙子皇孙,刘协气性一上来也不劝了。
当初登基的时候怎么不想想父皇的话,要不是何太后从中作梗,最后应该是谁当皇帝?
现在倒好,自己不想当了想起了父皇当年的话,他这皇兄就不觉得心中有愧吗?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已经开春,距离刘协的登基大典也不远了,天下各州豪杰也都派人前往洛阳。
新帝登基,礼数之上绝对不能让人找出不妥之处。
作者有话要说: 刘协母族和王允同族……纯属作者瞎编……
第59章
自杨彪荀爽离开了洛阳, 朝中势力便更加混乱,没了能镇住朝中形势的人, 要拉帮结派的官员也都没了顾忌。
董卓退场太早,又被曹操拿了首功,没了除掉董卓的功劳,王允虽然凭借自己的经营当上了司徒,但是声望却不如历史上那般让人敬仰。
但是即便如此, 以王允的心智也依旧牢牢的把持住了朝政,刘协年幼, 根本没有办法和朝中的一众老狐狸斗。
吉日已到,在刘辨的期待之下,退位和登基终于要开始了。
三公奏可,读策完毕, 太尉跪授传国玉玺,而后群臣吉服入会。
就算有些萧条,洛阳也依旧是皇都,董卓当初焚毁的那些地方很快被后来的建筑掩盖的没有痕迹, 如今新帝登基,整个洛阳城更是难得焕发出一种活力。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话虽这么说,但是到皇室却没有那么简单了。
皇位的继承人不只皇家的事情,而是事关百姓苍生的大事,平常富贵人家继承人立嫡立长,但是皇室不行, 如果不是有才能之人,只怕国家危矣。
所以,读策文这个环节在登基大典之上异常重要。
因为刘辨还活着,刘协并不是因为皇帝去世才登基,所以就不存在柩前即位这种事情,但是策文中对前一任皇帝的赞美也是少不了的。
即便刘辨在位这几年没有做出什么实事,还时不时搞出点乱子让人头疼不已,但是他是皇帝,只这一点就足够了。
听着策文上那些对刘辨的溢美之词,上位的刘协悄无声息的撇了撇嘴,要溢了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