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了刘辨之后,读策文的大臣着重点了一下刘协灵帝亲子的身份,而后又将他年少聪伶德行无亏夸赞了一番,德行无亏,这是皇帝必须有的东西。
即便以后会变,但是在登基之前,刘协必须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面无表情的过了整个登基大典,刘协坐在皇位上看着下面神色各异的官员,心里莫名有种可笑的感觉。
将斩蛇剑给了代表百官的太尉,告令群臣之后,听着下面如同波浪一般传来的万岁呼声,刘协深吸了一口气,而后发出了继位以来的第一个诏令。
——大赦天下!
没有错过登基时刘协眼中流露出的讽刺,登基大典结束之后,荀彧程昱便不约而同的到了一起,皇帝虽然年幼,但也不是什么简单之辈。
曹操亲自来京城,且只带了荀彧和程昱两个谋士,朝廷如今对他们态度不甚明朗,虽然他们不惧,但是麻烦还是越少越好。
毕竟他们之后可没有多少精力放在这里,东边陶谦可是快要忍不住了。
“弘农王此举虽然荒谬,但是今日看来也并非没有原因,文若以为这其中可有王司徒的手笔?”
一身文人打扮的程昱面色如常朝着旁边的荀彧问了一句,平日里喜欢和武将一般着甲胄的人褪了一身甲衣,身上那番杀伐气息也消散了不少。
但是和旁边温润如玉的荀彧比起来,这人还是多了一分果敢干练的气息。
弘农王正是退位之后的刘辨,历史真的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管其中发生的什么变化,有些事情还是会走到既定的那个结果之上。
刘辨没有在董卓手上毁掉,但是却已经成为了弘农王,只不过不是被废黜,而是他自己要求的,仅仅这一点区别罢了。
听到刘辨退位之后的封号,荀彧心中的感觉实在是奇妙,但是也仅此而已了,就算没有董卓的一杯毒酒,以刘辨如今的行事风格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弘农王是王,惹急了当今陛下,就算他之前是皇帝也没有什么用。
“弘农王性子不定,若有人不着痕迹的给他做些引导,造成今天的局面不是没有可能。”低声答了一声,荀彧对王允确实有些怀疑。
这人当上司徒的时机实在是太巧了。
杨彪以年老为由乞骸骨,荀爽也同样以年老想要致仕,朝中资历足够的大臣不是没有,但是偏偏是王允继任当了三公之首。
朝中党派之争从来没有消失过,一家独大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几家相互制约着才是能让朝廷稳定的方法,但是王允太过于刚愎自用,如今竟是真的朝着一家独大的趋势而去。
没有何太后在身边看着,刘辨根本分不出来那些话能听那些话不能听,少年的心性最难琢磨却也最好掌控,只要拿捏准了,让他退位并非什么难事。
刘协之前在京郊王氏别院住着,和王氏联系密切,要说王允不知道这事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后面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十有八九就是这人了。
不过看今日陛下登基的场景,这王司徒行事之前怕是没有和他打招呼,不知道是没来得及还是根本没将人放在眼里了。
小瞧人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如今他们这位陛下虽然羽翼未满,但是等过些年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未来的事情还都未可知啊!
二人对视了眼,看着对方眼中和自己如出一辙的意思,荀彧和程昱都笑了笑,只看王司徒以后究竟会如何了。
京中危机四伏,曹操自己根本闲不下来,有些关系只能他自己去打通,所以比起主公而来,荀彧和程昱竟然才是比较“清闲”的那一个。
不过这“清闲”也不是真正的清闲,二人虽然人在京城,但是也没有错过来自各方的消息,曹孟德这两年势头太大,看不过去的人可不在少数。
如今京中大权掌握在王允手中,皇帝虽然坐在龙椅上,但是却没有任何接近政事的机会,到底是年纪太小了。
王允对他们的态度过于微妙,要说不好,他们在京城之中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州牧该有的资格接待,要说好,和他接触时的感受又让他们实在说不出这个好字。
荀彧程昱都是极其擅长察言观色之人,即便王允是个老狐狸,办事极其老练,但是从细微末节之上他们也还是看出了些许端倪。
这王司徒对他们怕是没有怀什么好心思。
如今京城兵力有限,皇甫嵩也年事渐高,就算依旧用兵如神,带兵打仗也不似年轻时那般得心应手,所以,王允没有那个能力对兖州用兵。
再说了,朝廷对州郡用兵也不是轻易就能用的。
他们一没造反二没乱民三没缺少贡品,就算想对兖州用兵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以如今朝廷的情况,他们绝对不是蠢到对太平的州郡用兵以耗费那点儿几近于无的声望。
这么一想,王允对他们的态度就着实要人好好琢磨了。
曹操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在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在荀彧的建议之下他就直接去了贾诩的府邸。
荀爽离开之前给他们留了不少东西,其中就有写着贾文和性子及评价的竹简,“毒士”的大名如今不显,但是行事作风却和史书记载一模一样。
虽然没有间接坑害了三辅地区的百姓,但是董卓却被他坑的不轻,好在当时没人注意到他,又有荀爽在后面护着,所以也没出什么太大的事情。
一计可危邦,片言可乱国,同样,这人也能够兴邦安国,只看他到底是什么想法了。
和中原这些自小接受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文人谋士不同,道德观念在贾诩心中并没有占据太多位置。
生于西凉长于西凉,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与其成为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腐儒,他还不如多想想该怎么更好的活下去。
现在还没有毁誉参半的名声加身,只是一个不怎么显眼的官员,又有前司空荀爽的大力推荐,曹操怎么会放任人才在眼前晃悠不下嘴呢?
贾文和心思千变,曹孟德在招揽人手之上更是智计百出,所以,对这件事情的结果荀彧心中一点儿也不担心。
直到晚上,荀彧和程昱将京城的各种事情处理完了,曹操也还是没有回来。
知道他们家主公要和人秉烛夜谈了,心知肚明的两个人摇头笑笑,而后各自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休息。
他们来时带了不少士兵随行,因此住在驿馆不怎么方便,好在他们在京城有宅子,因此收拾了一番也能住进去。
荀彧对住哪儿不怎么在意,婢女甘兰此次跟了过来,对他的喜好清楚的很,因此也不需要他在特意安排些什么。
对府中布局不甚了解,荀彧一路跟着甘兰来到卧房,吩咐了两句之后便让人退下了。
登基大典之后又和程昱一起处理了那么多事情,他也有些疲累了、
荀彧推开门便走了进去,屋中早早点上了他惯用的香,不浓,却足以让人记忆深刻。
皇帝登基不适合背琴,一整天没有被他碰过的流音长琴正好好的挂在墙上,深深吸了一口气,荀彧迈步朝着床榻而去。
忽然,细微的风声从身后急急传来,荀彧身子一顿,而后一个侧身闪到墙边,转身冷冷的朝着身后看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