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宓悚然一惊,一种诡异的预感席卷而至。
是的,她震惊于自己的迟钝,居然到了此时才想到这个严肃的问题。
站在她的角度,她的确不会害怕这位前舅妈,但就算是她也承认,李如沁的的确确是那种会给旁人带来压力感的人。即使用最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她,也知道李如沁是个极为挑剔、极为自负、控制欲极强的人,她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看不起几乎所有人——在她看不起的人群里,肯定包括自己,是否包括贺优,真的不好说。
贺优说这话感慨和牢骚兼而有之,未必一定要唐宓附和,此刻唐宓那复杂难言的表情,让贺优心里也是凉飕飕的。
沉默了半晌后贺优又开口:“明朗家其他人呢?他爸爸会不会不喜欢我?”
“我舅舅不是那种挑剔的人,他对你很满意。”唐宓连忙说,“我和他说起过你。”
贺优高兴了一下,只不过马上又郁闷起来:“不过,明朗的事情,他爸爸说了不算吧。”
看得出来,明朗对她说过自家的事情,否则贺优也不会如此精准地判断情况。唐卫东和李如沁离婚之前对家里的事情说了都不算,何况是现在呢?
唐宓叹了口气,点头。
“那真是挺糟糕。”贺优挺烦心地顿了顿,又问,“表姐,明朗妈妈这边的家族,是不是挺有地位的?”
这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唐宓反问:“明朗没有说过吗?”
“没有。明朗其实跟我说得最多的是他爸爸的事情,他不怎么喜欢谈他妈妈,这方面说得挺少。上次跟我聊起来还是我们去旧金山,跟我介绍你和知行表哥的关系才提了一下。”贺优说。
唐叙了口气,给了肯定的答复。
贺优抿抿嘴,表情看上去却没特别意外:“嗯,果然呢。”
这事儿其实也不难猜,朝夕相处的恋人,就算不故意提起家庭,但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
“明朗妈妈家族这边都有谁?”
“我知道的也不多。”唐宓道,“就我所知,明朗的妈妈,有至少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知行的爸爸,还有一个更年长的哥哥……”
她想起感恩节的时候在波士顿偶遇的李正尧,这位大伯虽然看着挺平易近人的,但时不时会流露出凛然气度,让人愿意跟他谈话,却又半点不敢放肆。唐宓一点都不怀疑,他就是年长版的李泽文。
至于李知行的父亲……唐宓的手轻轻地抖了抖,算了,这个问题还是不想比较好。
“还有,明朗的外公外婆也在,八十岁左右。明朗的妈妈应该会听兄长和父母的意见。”
实际上,每一个家庭也就是一个小社会,由强势的一方来主导管理家庭。唐明朗的三口之家,李如沁比唐卫东强势,所以她来主导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在整个李家的大环境中,李如沁绝不是最厉害的,唐宓相信,如果没有兄长和父母的撑腰,李如沁绝不会这么横行无忌。
贺优表情沉重地点了点头。她出身富豪之家,自然比唐宓更明白这个道理。
唐宓也算明白了,贺优今天主动要求跟她同眠,就是想知道唐明朗不愿说的这些事情。
唐宓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头:“贺优,你不用想太多,明朗的妈妈绝不是不能沟通的人,李家也完全不需要担心,看李知行就知道,他们都是很明理的人。关键在你和明朗身上,只要你们能坚持,不会有任何阻力。
贺优果然稍微开心了一点,侧过脸对着唐宓露出了今晚第一个真心的笑容。
唐宓虽然安慰了贺优,心情却远不如她面上那般平静。
卧室的灯已经关掉,身边的贺优也睡着了,唐宓在黑夜中睁着眼睛,看着空白的天花板——她毫不怀疑李家人会喜欢贺优,但是对自己绝不会有好脸色。
李知行虽然承诺不会让家里人干涉,但仔细想一想就知道,怎么可能?
她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个下雨天,她扶着外婆从积水中站起来,李知行的母亲对自己投来的鄙夷神色。那么多年来,舅舅在李家也没得到好脸色,何况自己?
承诺和李知行在一起,她并不后悔。
只是人生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就是恋爱的滋味,幸福和不安总是交织而生。
|第二十一章|一起过除夕
十二月中旬,唐宓和李知行回到国内。
两人都身负一堆事务,回国后的第二天,时差还没倒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生活。
回京那天恰好是国内的周末,她回了一趟宁海探望外婆和舅舅,带去自己在美国买的礼物——她社交能力不高,丝毫没有买礼物的概念,还是临走的时候李知行提醒她才想起来的。礼物是李知行敲定的,价格也不贵,给外婆的是一个肩膀按摩器;给舅舅的是一套着名科幻小说的英文原着。唐卫东和她一样,因为童年成长经历限制,爱好不多,唯一喜欢的就是读书,还是科幻小说。
其实她总共才离家四个多月的时间,只有一年的三分之一,在美国的时候,唐宓每周都通过视频和舅舅、外婆进行聊天沟通,这趟远门之后回到家,并不觉得分开太长。她在宁海待了一天,周一就匆匆赶回了学校。
国内的高校还没放假,同学们在紧张地准备期末考试——鉴于她在美国的学分足够,这次的期末考试没有她的事儿。她和院办的老师交接了一下后,开始整理这段时间在美国留学所得 在美国的几个月,她在经济学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随后用数学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写出了一篇论文,她把论文交给章斌,章斌大加赞赏后写了推荐语投给了一家着名的经济学期刊。
师生两人就她的未来进行了讨论,得知她不打算继续深造的时候,学院有名的男神老师叹了口气。
章斌一直认为,唐宓是这么多年来他见过的最适合做研究的学生,但是奈何她有别的想法,当老师的也无法强迫,只不过默默惋惜了许多天,寄希望于她挣够了钱后可以回归研究——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小的,许多着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都进得讲堂,出得市场。
决定了未来的道路,唐宓又要准备简历了。金融学的硕士只有两年,金融硕士的第二年下学期和曾经的大四一样,实习将会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无比现实的社会,对于真正有才的人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问题。她的简历还没有发出,已经收到了邀请。元旦后的第一周,她在国投的老上司廖晖给她发了一封邮件,说她已经面临毕业,问她是否还有深造的打算,如果准备工作的话,请她回国投工作。
从实习期结束后开始,廖晖和她的联系其实一直没真正断过,他比较关注她的学业,通常每过几个月就会来信问问近况,知道她去了美国当交换生,估计着她差不多回国了,就来了邮件。
唐宓只思考了十分钟就给出了答案。
国投实习的两个月她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她在国投完成了很多“第一次”,对这个公司也不是没有感情,更何况她熟悉了国投的运作方式,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目前来看,做量化投资分析对她来说不是很难,三年前觉得困难的工作,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困难。而且国投是国家层面的公司,地位超然,收入也足够高,确实是上上之选。
廖晖回复说:年后就过来,实习期三个月,毕业的时候就可以转正了。
唐宓回信对他表示感谢。廖晖的回复也很简单:“不用谢我,你有足够的才华值得欣赏。我不想把你送到华尔街的投行当竞争对手。”
她挂上电话,觉得心口暖暖的。每一次感受到社会和来自他人的善意,她都会觉得,虽然命运对她是如此不友好,但能活在当下,感受着每时每刻,真是太好了。
她这边诸事繁多,李知行那边一样,他全身心投入到新公司的筹备中,每天都在奔波,还出差几次考察机房所在地,饶是他有背景有能力也是忙得早出晚归——创业阶段筚路蓝缕,真是一点没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