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行问她:“你呢?还打算转系吗?”
唐宓摇了摇头:“暂时不打算了。我决定选修数学系的双学位。”
李知行对她的决定很是赞赏,他给唐宓出示了数个案例:“金融系学生有着数学系的水平的话,就业时相当受欢迎的。”
唐宓说:“我倒也不是为了就业学数学的……”
李知行莞尔:“我知道,你真喜欢数学。在喜欢的前提下能够赚钱,就最好不过了。”
大一下学期的课程还是以英语数学课程为主,还增设了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课程,紧张程度和上学期相差无几。唐宓保持着自己固有的作息习惯,对现在的她来说,上课和参加叶一超的欧几里得俱乐部是她最重要的事情,体育活动也没松懈,她有时间就去羽毛球馆打球。
学习中最难的,唐宓觉得还是英语,这学期的英语课上老师又提出新的思路——和上学期不一样,不再团体作战,而是个人才华展示,比如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具体思想是,全班同学模拟几十个国家,在会场上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国家。
唐宓简直傻眼了,她抽中的国家是智利一一天知道智利是什么样子?她去了图书馆查收获不算大,思来想去,她也只能和其他同学一样,花时间去机房上网查询资料。
可问题是,她接触电脑的机会少之又少,只懂得上课时老师教的那些基本常识,连键盘都不熟悉。
赵幸丹看着她笨拙的打字模样,觉得这真是让人忧愁,于是指点她:“你不是有计算机系的外挂吗?”
唐宓傻傻地问:“外挂是什么?”
赵幸丹无语地看她一眼:“就是李知行。”
“哦。”
鉴于她和李知行的关系在大学阶段有所缓和,唐宓想了想,硬着头皮给李知行打了个电话。
他几乎是想都没想就爽快答应:“这简单,我教你。”
李知行挂上电话后,忍不住笑了。
对一般人来说,互相帮忙本是小事,但唐宓可不是这种人。她为人寡言性格要强,不是那种开口求人的性格,李知行和她同学的这几年,就没看到过她在学业上遇到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啃啃书也就过去了。现在找到自己,只怕确实是没辙可想,另外,大约也是不再把自己当外人了。
李知行不愧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两人在机房待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天色擦黑,李知行将所有的搜索技巧一一传授给她,比如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搜索英文文献的方法,用数据库搜索专业文献的方法,在论文中查找关键语句的办法,排除不实消息的方法等,林林总总。
唐宓拿着笔做笔记,只觉得茅塞顿开。
李知行教她的方法并不复杂,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数据库的选择、关键词的选择。
对资料的分析水平,都需要技巧。举个例子,即便是京大这等高等学府,很多学生连简单的搜索语法都不清楚。一个人能力的高低,通常就表现在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而这一点,正是李知行的长处。
听到最后,她忍不住问:“你到底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
“高二那年在美国做交换生的时候学的。”李知行说,“美国人最喜欢各种各样的‘paper’,文章一定要漂亮,报告一定要出色,演讲一定要好,我当时好面子,觉得不能给中国学生丢脸,因此硬着头皮参加了不少美国高中演讲活动,所以少不得要查资料写报告……大哥也在美国读书,教了我不少办法。”
“大哥?”
“是,你见过他两次,他叫李泽文。”
“你哥哥很厉害。”
“这算什么厉害,就是基本技能。”李知行说,“方法我告诉你了,你照着做,英文报告写完了拿给我看看,我帮你润色一下。”
“好。”
一事不烦二主,反正既然已经拜托李知行帮忙,接下来的相求也没什么可奇怪了。
唐宓抓紧时间,第二天就把那篇关于智利的一千五百字文章写了出来,交到李知行手里。李知行一天后又还给她,润色了不少地方,整篇文章完成了由璞玉到美玉的升华。唐宓拿到他改得通红的报告,只看了一遍就觉得收获比她看十份英语报纸的收获还大,一时间也是心绪难平。
写报告最重要的是层次感,其次是语句的准确,最后是数据的充实。你数学很好,应该明白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是的,数据和数据分析很重要。”唐宓轻声感慨,“你才应该学经管专业啊。”
知行笑道:“我也没打算不学啊,下学期我准备选贵学院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
“啊?”
“知道一些经济学常识是有好处的。”
唐宓肃然起敬,她是为了工作才学这个专业,李知行则是为了增加知识,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以后这种类似的论文报告你都可以发给我看看。”
“很麻烦你吧?”
“也还好,我们大一的课不紧。”李知行说,“再说也改不了几次。这些都是套路,以你的聪明和勤奋,大概只经过几次,你就知道写作的重点是什么了。”
经过李知行修改之后的文章非常出色, 上台演说的时候她也对自己充满了信 ——唐宓也是头一次在口语课上得到了张帆老师的表扬。下课后,张帆还叫住了她,鼓励她继续保持。
宛如醍醐灌顶一样,唐宓这才明白,英语的学习根本没有什么难的,只要肯开口说出来就没有问题。
她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了。之前的数年生活范围太小,知识上的短板数不胜数,以检索资料为例,若是李知行不告诉她方法和技巧,她很可能一辈子摸不到窍门。
她越发感觉自己和李知行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会体现在任何一份考试成绩单上,而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在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上,唐宓觉得自己需要付出三倍五倍的努力,才能赶上李知行。问题是,知识面可以想办法弥补,能力的差距弥补都没希望,在判断力、统筹力、执行力这三个方面上,唐宓认识的所有同龄人中,李知行无出其右。
接触多了,她才知道,李知行挺忙的,他至少加入了四五个社团和协会。但是:李知行待她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只要是她的要求,他没有不应允的,无论多忙也会马上赶到。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电话常常在响。
她也尽可能地不麻烦李知行,也努力督促自己,一篇英语文章改了起码五次后才拿给他指点,几次之后,她论文上的标红也越来越少了。
李知行都笑说:“你的语感越来越好了,我都快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难高中时说得没错,我发现只要能张嘴说英语,进步就非常快。”唐宓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