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碗端出来时,就见元南花带着一群野孩子像放鸭子似的进来了,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只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眨巴眨巴的看人。众人看到苏小月端着碗,目光滑碌碌的,只差没流口水。
元南花见了,笑道:“二嫂,你这碗里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在家里不声不响的偷着做饭可不对,爹、娘、大哥、大嫂,还有我家那口子都在田里,我也刚从地里回来,二嫂这样可不行,这会儿我正渴着,可否给我们喝上一口?”
听到这儿苏小月也不说话,目光凌厉的盯着元南花看,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看得人渗得慌。
这会儿厨房的菜刀也被藏起来了,元南花的胆子也肥了不说,三步并做两步就要过来瞧,这肯定不能让人瞧见,否则苏小月辛苦弄回来的蜂蜜肯定就交公了。于是苏小月匆匆几步就进了屋,反手把门闩上。
刚把东西放回凉席,摆上碗筷准备要吃饭时,门边对院子的通风小窗子上露出一个脑袋,元南花正掂着脚尖往里面瞧,似乎看到了什么宝贝似的。
这下苏小月火了,抄起角落里探路的木棒,把门打开,气势凌人的看向元南花,“看什么看,滚开。”
看到苏小月手中的家伙,元南花吓得花容失色,护着孩子们连连后退,嘴里却不饶人:“屋里藏着什么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人家说我们家是横的,怎么也横不过你这个泼妇。”
见苏小月举起了棒子作势要打,元南花比孩子还跑得快,留下一堆孩子作鸟兽散,看到孩子,苏小月收了手。
她瞪了元南花一眼就进了屋,闩了门。又把窗子从里面关紧。这下屋里暗的很,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黑暗。
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吃个饭了,苏小月把蜂蜜水端给小家伙喝,小家伙不知道是什么,从来没有见过蜂蜜,见苏小月自己呡了一口,也跟着呡了一口,发现是甜的,激动的说:“娘,好甜。”
“嘘。”苏小月用手指嘘了一口,小家伙立即反应过来,也跟着嘘了一口,掩不住的喜悦喝了起来。
苏小月本想让小家伙多喝一点,谁知孩子懂事,非要两人一人一口的喝,苏小月只好假装呡一口,把碗中的蜂蜜水喝了一半,剩下一半,苏小月端到床边给方河喂了下去。
床上的人这次蜂蜜水喝得更加欢适,苏小月都听到吞咽声了,恨不能一口喝下,果然是个挑嘴的,喂豆饭可不见张嘴。
她说是这么说,喂完整整半碗蜂蜜水后又喂他喝了大半碗粥和半碗菜汤,苏小月想,你这下喝饱了吧,谁知这家伙嘴巴还在动,一会儿还张开了嘴,像嗷嗷待哺的燕子,若不是这胡子拉碴的模样,苏小月都想笑。
苏小月把碗搁在凳上,挑开被褥一角看了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她明天无论如何得带回药才行,再这样下去他就真的没了。在这个吃人的家里,没有男人作靠山,她震慑得了一时,震慑不了一世,这孩子还小还得粘着她,既然答应了的,她想走走不脱,再说这到处深山老林的,外面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她要走哪儿去。
方家下地的人回来了,方二福回到家,脱了草帽,砸了砸嘴,说道:“今年麦子收成不好,前一阵下雨,有许多都烂在了地里,明天再早点起来,明天中午也不要休息,差不多可以弄完。老五明天就在家里守着把这两天的麦轩子晒好。”
老五方芳听方二福的话,说了声好,家中其他人听到明天要早起,中午还不休息,几人就像霜打的茄子,抬起不劲。
方家村家家户户的麦子都收完了,有的家里兄弟多的,现在都把晒干的麦穗担到方家村祖屋那边碾碎去皮了,轮到方二福家,肯怕到时排队都排上几天,还得一个人去日夜守着。
方二福一边走一边说:“还有五亩旱地,两亩水稻,旱地全部种豆子,再拔两亩棉花田种豆子,今年下半年应该不成问题。”
割了麦子种豆子,时间上晚了,将来豆子的收成可能又要差上一大截。
这一番话下来,一家人都沉默了,这一年又一年的豆饭,要吃到几时。虽然方家村都穷,好田不多,许多田地都是山里开的荒,贫瘠的很。
进了厨房,就见厨房连个人影都没有,元南花先从地里回来就是回来做饭的,这会儿厨房里冷冷清清,连点火星子都没见着,元南花人也不知道去了哪儿。
方二福累了一天,饿着肚子,火气嗖嗖嗖的往上冒,本就在村里犯横,这会儿横劲上来,抄起扁担就往老三房间里跑。
究竟是自己的老婆,老三方平立即反应过来,忙跟随在方二福身,嘴里大喊,“死娘们,去哪里了呢?还不快出来做饭。”
这边梁氏骂上了,一家子人一身臭汗的站在院子里,心情都不好。
这时东边房子守在屋里读书的老四方伟走了出来,穿着一身长衫,温文尔雅,养得不像是个庄稼人,倒像某个富户的公子哥儿。
庄稼人都是一副短衣帮打扮,只有他一身长衫,身材修长。
梁氏见家里的读书人出来了,忙关切的说道:“秀才郎是要考举人老爷的,老四儿,快进屋去。”
一家子都来劝起来了,只有老大媳妇齐惠拉了丈夫一把,方亮皱了皱眉看了她一眼,接着相劝。
方伟脸色微微一红,简洁的说了一句:“三嫂回来后,没多久就窜门子去了。”说完转身进了屋。
窜门子去了?不在家里好好呆着做饭,还有闲功夫窜门子,真是活腻了。
方二福的火气来了,拿着扁担就出了门,刚打开门,就见元南花一脸兴奋的走了回来了,门忽然从内打开,看到汹汹煞气的公公,吓得脸都白了。
看到正主儿,方二福一扁担招呼过去,嘴里也不像梁氏骂人,闷不哼声的,只管抡着扁担打人。
元南花大喊饶命,“我错了,我错了……”
一连打了几板子,方平冒着危险挡下方二福的扁担,护着自家媳妇,“爹,忠儿他娘知道错了,爹,看在忠儿的份上饶了他娘吧。”
说起三房的小孙子,方二福晃过神来,又打了元南花一扁担才把扁担甩在一边。
方平见方二福不打了,忙催促受伤不轻的元南花去厨房煮饭。
这时左右两边的邻居都被方二福一家的动静给闹了出来,有的人端着碗,嗖嗖嗖的喝着碗中的面疙瘩汤,那声音格外的响亮。
方二福家里的人本就饿得肚子空空,听到那面疙瘩汤的声音,只想流口水。小孩子最是受不住,盯着人家的碗不放。
“看什么看。”方二福一句话把人都给吓了回去。
☆、第6章 为了治病
方二福这人喜欢横,大家多少有些惧怕。
面疙瘩汤不见了,几个黑娃还望着人家的门口,望得直流口水,方二福见了,大声吩咐道:“今晚咱家也喝面疙瘩汤。”
一句话把原本肌肠辘辘的几人打起了精神,小孩听到有疙瘩汤喝,也不看别人家大门了,一窝蜂的跑进厨房。
若是喝面疙瘩汤,掌厨的很快,起了火,烧一锅水,这边弄好面疙瘩下滚水就行。再往里面下点野菜,香味就传出来了。
元南花受了打,手脚功夫越发的快,忍着身上的痛,看着锅中的疙瘩汤,口水都快流了出来。
梁氏看到元南花那怂样,骂了一句,接过碗打疙瘩。
元南花加了把柴,往挨着厨房的那间破房子瞅了一眼,一副小心翼翼的说道:“娘,你知道么,二嫂今天吃得可好了。”
梁氏冷眼瞥了她一眼,反正家里的面没少,豆子没有少,能吃得多好,最多不怕死的上山摘了些野菜罢了。
元南花见梁氏不感兴趣,又道:“娘,你知道么,我今天窜门就是去问二嫂都去了哪儿。”
听到窜门两字,梁氏一筷子插了过来,元南花的额头中了招,忍着痛还陪着笑,“娘,二嫂今日还问人家去镇上怎么走,看样子明天要去镇上。”
这个梁氏感兴趣了,庄稼人这个时节农活都干不完,哪有时间去镇上,她一个人去镇上做什么?不会是想逃跑吧?
见梁氏来了兴致,元南花接着说道:“听说在山里弄了好东西,下山的时候那竹篮子遮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个见了似的。”
梁氏“嗤”了一声,山里能有什么好东西,一个妇道人家,难道她还有她二儿那猎户技能,想起方河,梁氏就收住了笑容,更不想听元南花废话。
元南花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打听得来的消息,梁氏根本不敢兴趣。那就等着瞧,看她明日去镇上卖什么?
好不容易整了面疙瘩汤出来,院子里的人都眼巴巴的看着的,这时梁氏端着一个大碗从厨房里出来,个个目光直直的盯着瞧,只见梁氏径直走到了东屋敲门。
方二福见兄弟几人耷拉着脑袋,说道:“老四是秀才郎,不比咱庄稼人,明天秋试要考举人的,你们就不要攀比了。”
说得老大方亮红了脸,刚才他也想梁氏端着这么满满的一碗,不知锅里还有多少,觉得做哥哥的这么不明事理,无地自容。
这厢话落,那厢半敞开的门传来方伟的声音:“娘,吃不了这么多,半碗就够了,其余的你乘给孩子们吃吧。”
以前每餐一大碗疙瘩汤,一半是给这读书郎吃的,剩下一半就是这些孩子,梁氏总觉得亏欠了方伟,饿着他了,害得他没心读书,万一明年秋试有个不好,心里要悔死的。所以今天当家的说都有疙瘩汤喝,怎么说梁氏也得先让读书郎喝饱才行。
硬塞到方伟手中,梁氏才出来,迎上一大家子人的目光,梁氏皱了皱眉,没什么好脸色。
厨房内元南花偷偷喝了好几口了,刚悄悄地抿了口嘴,被梁氏发觉,就见她嘴角一点汤汁,拿起勺子就打了起来,“还成家贼了,啊,还成家贼了。”
几小碗疙瘩汤一分,元南花没了份,她在原地跺了一脚,抹着泪进了屋。方平见了,装作喝了两口也跟着进了屋。
苏小月带着孩子早早的睡下,院子里的声响她听着,给小孩却捂了耳朵。
第二日天微微亮,苏小月起床,给小孩穿好衣裳,又交代了几句,挎着竹篮子出了屋。这个时候方家下地的人都已经走了,她是听到动静才出来的,没想在院中遇上了鬼祟的元南花。
元南花扶着墙站着,看到苏小月遮得严实的竹篮子,越发的觉得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一副要揭开看看的模样,苏小月远远的站着没动,把竹篮子护在身后,目光凌厉的盯着元南花。
“二嫂,这里面装的什么呢?听说你要去镇上赶集,可是弄到什么好东西了不成?”元南花一边说一边慢慢地往苏小月靠近。
“看来你还没打怕,昨晚打的那几板子不够,皮又痒了。”苏小月这么说着,背手的后面拿出了一根棒子,元南花还真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模样,看到那棒子就想起昨晚上方二福那凶悍的模样,这会儿背上还痛着,吓得她连连闪躲。
苏小月拿着棒子走到门口随手甩到墙根处,看着元南花,“别打我木棒子主意,回来我要看到它。”
说完,挎着篮子扬长而去。
昨天苏小月也是太过小心了些,问了一个村民往镇上的路,今天上路时才发现出了村,去镇上就唯一的一条宽阔一点的路,方家村还是有人去镇上的。
走没多远,后面跑来一辆牛车,上面坐的都是方家村上镇上赶集的人,有几人还没有见过苏小月的,对着她瞅了好几眼,又三两个的议论开了。
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镇上,算下来,有二十几里路了吧,不过对于古代人来讲,这二十几里路不算什么,快的很。
永丰镇挨着永丰县,走路只要半个时辰,坐牛马就更快了,不过方家村的人都喜欢在镇上赶集,不喜欢去县里,县里热闹是热闹,就是贵人太多,她们怕冲撞了贵人惹来麻烦,若不是一年一度交税的日子,定然是不会去的。
苏小月篮子里装的是蜂蜜,跟着一群商贩子来到东市,来的时间尚早,商贩还不多。
她四下望了一眼,看到一个茶庄,于是选了一个靠近茶庄的位置蹲下身来等着。
不远处的商贩见了,瞧着她是个生面孔,好言提醒道:“这茶庄里进出的人可都是有钱人,咱们庄稼人家里的东西定然是瞧不上的,来买东西的人也怕冲撞贵人,反而这处没什么生意,看你这模样是从山里弄的山货吧,别在这儿蹲着了,蹲这儿一天都卖不出去。”
说这话的是一位老者,人家好言相劝,一张笑脸,苏小月露出这几日唯一真心的笑容,却没有挪动位置,老者见了叹了口气。
一直蹲守到中午,远处的商贩有的卖完了就走了,唯苏小月这儿人流稀少,来往的人也都是穿着长衫的有钱人。
苏小月不焦不躁,目光在人群里寻着。眼瞧着前面来了一位翠绿衫的妇人,立即来了精神,忙站起来迎上。
那妇人被人挡住去路,吓了一跳,见是位面皮白净的少女,虽是一副庄稼人打扮,却干干净净的,长相也不错,于是停下脚步。
“这位掌事大人,我从山里采了些野蜂蜜,不知掌事大人看不看得上。”
被苏小月提到自己的身份,她有些惊讶,接着笑了起来,脸上原本就有笑纹,生得是一副天生爱笑的脸,这会儿先前的疏冷都没有了,好奇的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我的身份的?”
苏小月不卑不亢的说道:“我在这茶庄前蹲了一个上午,见到不少有钱人,这么看下来,就能判断一二了。”
这孩子灵犀,张府采办主事喜姑立即来了兴致,指着她的篮子问:“这里面装的是野蜂蜜?”
苏小月忙把竹篮子上的干草拿开,下面是一张又大又绿油油的荷叶,揭开荷叶,是一篮子蜂脾,一张一张的堆放在一起,好大一团,那蜜汁黄中带黑,还是上等货。
作为张府的采办主事,什么东西没有见过,自然能看得出这野蜂蜜的来之不易,一般她不会在不认识的人手中拿货,不过看这少女长得干干净净的,虽衣服上有些补丁却也针针密线还看得过去。
人也长得秀气,还有一副玲珑心,就当做做好事吧,于是问道:“你这一篮子打算卖多少钱呢?”
苏小月含笑回答:“掌事大人看着给点就行,庄稼人卖的东西少,不懂得行情。”
这话说的不卑不亢,末了还提了一下行情,是个会讨喜的人,于是出了价:“三十文钱如何?”
苏小月本来就不知道行情,手上分文没有,还没有花过钱,自然不知道这个价格对不对,但看这人模样精明是精明,但也不是个斤斤计较占人便宜的,于是爽快的点了头。
喜姑垂首看了看自身,这野蜂蜜的蜜汁还有些溢了出来,不免会弄脏了衣裳,苏小月见了,立即说道:“掌事大人若没有其他的事,我可以帮你提到府上去,反正庄稼人腿脚快。”
正合喜姑的意,于是带着苏小月往回走。
一路上苏小月打探到不少消息,还知道了这掌事是叫喜姑,专门为张府采办的,是张府的家生子,最得主子欢心。
从东市过去两条街,喜姑就停住了脚步,苏小月才回过神来,是道小侧门,上面写着张府两字,用的是繁体字,苏小月认识,只见字体苍劲有力,不像是普通人的手笔。
喜姑见苏小月盯着匾额看,笑问道:“莫非姑娘还会识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