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在字岾也不捂了,绕过案桌来到张太太身边,喊了一声:“兰兰,莫兰。”
“你叫我兰兰,又叫我莫兰是什么意思呢?我闺名是兰兰,大名是莫兰,你是要叫我小名还是要叫我大名。”
张自在被自家夫人一说,脸都红了,不甘心的问:“叫小名如何?叫大名又如何?”
“叫小名那是闺房趣话,你说什么我都爱听,你叫大名就是一本正经,接下来的话也得说正事。”
这妇人蛮不讲理,简直是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了。张自在甩了甩袖子,一副气愤的要转身,谁知张太太当没看见,在一旁的交椅中坐下了,老神在在。
他气馁了,来到夫人身边也坐下,执手问:“怎么今个儿来前院了,是不是无聊了。”
说起这事张太太想起了自己的正事,被他这么一闹差点忘记,于是说道:“今个儿大河来送菜,还送了一大酱缸的酱汁,那味道我尝了,简直是美味,没想大河媳妇这般手巧,你看这事儿该如何处理?”
张自在沉思。
见自家夫君沉思不语,张太太叹道:“你若不是沾着这一点儿官气,这酱汁的生意我真想接手,这往南往北都是好销路,永丰镇这几家地头蛇,咱们不惹也有的是路子。”
张自在有种想敲她一记的冲动,在京城里他身为文官,一切开支都是她在费神,若不是他的官越做越大,以至于她没有了行商之道发挥的余地,现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有这股子冲劲儿。
“你挣那么多银子作甚,就咱俩人,别累着自己。”
张太太也只是说说,真说要做生意,她也得顾及自家夫君的颜面,若是哪日地方官吏一本参上去,说张大人退隐,生活穷困,一代大儒干起了行商之道,岂不被京城里那几个死对头笑死。
“大河要做酱汁生意的事,咱们得好好为他们斟酌一下,永丰县三个地头蛇,莫家为大,先前出钱捐了一个生员中了举,娶了京城吏部侍郎之庶女为妻,多少有些小交情,在地方官员眼中最是受用,大河身份不能暴露,做为普通庄户人家,岂能与这种地头蛇相碰。”
“我便是担忧这个事情儿,看两口子热情满满,而那酱汁着实是味道好,若是销出去,铁定把永丰县其他几家给压下去,就怕因此而惹上祸端。”
张自在回过头来,望着自家夫人,“你也别忧心了,我那日只不过答应祁将军照顾一二,这种伤脑筋的事儿,就留给祁家去罢,我往那边传个信儿。”
“行,都听你的,我是想做这桩子生意也有心而力不足,我看着这对小夫妻非池中之物,若不是祁家那边压着不让人过于露脸,看着大河媳妇那股子劲来,胜过我当年。”
自家夫人想做生意,又因着他官位的原因一生都不能如愿,是苦了她了,上前执起她的手,把人往案桌前拉,“来来来,这小事儿咱们就这么着了,但这字帖你可不能错过。”
……
苏小月从张府出来,酱缸留在了张府,两人坐在牛车,苏小月想上镇上粮食铺子里瞧瞧,看看米价到了哪种程度,她忽然好想吃米饭。
两人揣着银子到了粮食铺子,进去一瞧,没有稻米,苏小月微愕,问了掌柜的方知道南方今年多雨水,去年水稻收成不好,今年的新季水稻又还没有接应上来,所以现在是有价无市,有钱也买不了。
苏小月无奈,买了一大袋子细面粉,买了一些冰糖拿回去。
回到屋里,方河把板车缷下,把面粉搬回屋里去。
孩子睡着了,袁氏带着孩子坐树阴下乘凉,苏小月走上前坐下,把今日的事说了一下,她上张府,张太太给她封红是十两银子。
今日酱汁的价按着市场上两倍的价格卖去的,市场上是四十文一斤,她家的是八十文一斤,酱缸大,自家留了一些,送过去约有一百来斤,到手银子有八两,相较于卖芽菜,做酱更划得来些。
屋子前后地宽,来年做上二十几口大缸作酱,到时银子更多些。
袁氏听了,心里欢喜,女儿女婿有挣钱的门路,哪有不高兴的,这日子只会越过越好的。
方大善年纪五十上下,是村里的里正,族人称他三爷,他平日里最喜欢吃点儿小菜,那日方河送来的五瓶酱汁,被妻子黎文娟放到了角落,没当回事儿,方河家忽然做了酱,拿来孝敬三爷,方大善很欢喜,不管那酱汁味道如何,这也是个心意儿。
方大善三子一女,家里田地不少,在镇上还有两间铺子,现在都由大儿子和大儿媳妇掌管,赚的营利交回公账,一家人一起花销。二儿子和四儿子在家里种地,吃喝是不愁,至少长年吃疙瘩汤是不成问题的,有时候黎氏买了细面粉,做上一顿细面条来吃,所以日子算是村里过得最好的一户。
今日做饭的时候,镇上买回来的酱汁用完了,三女儿方莲问黎氏,让不让放方河送来的酱汁。
黎氏瞧了一眼,那颜色黑沉沉的,这味道会好?可是菜里不调酱,吃起来就没有了感觉,于是说道:“试试吧,大不了坏一锅野菜吧,村里人没什么见识,能做出什么好酱汁来。”
黎文娟说这样的话,她的心气儿比方家村里的村人要高,年幼记事时起,黎家是永丰县的大户,家里良田千亩,铺子数间,一家人过得衣食无忧,屋里头还有伺候的下人,到了她八岁那年父母相继染病身故,由兄长掌家,兄长好赌,又交了一些纨绔子弟四处吃喝,慢慢地把家产给败了个干净。
大嫂跑了,底下弟妹们嫁娶成了问题,兄长欠了赌债四处逃窜,后来家里被逼得没法儿,一向守在深闺中、养尊处忧的黎氏被兄长盯上,打算卖了她还债,这事儿被黎氏身边的下人得知,临走前告诉她快逃命去。
黎氏从黎家逃了出来,跑了几里地就受不了了,孤身无依,四处无家,极是迷茫,正好这时遇上了方大善,他父亲是个里正,家里积了些田产,生活略宽裕些,穿的衣裳也算是新的,没有什么补丁,对当初死里逃生,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黎文娟来说,这就是机会,她也懂得抓住机会,那时她才十四岁。
就这样嫁给了方大善,呆在这个贫穷的村子里住了一辈子,心里意来平,气未消,到晚年时终于积累的财富在镇上买了两间铺子,终于心里舒心了些,板回了一点点儿。
方莲听了黎氏的话,倒了一些酱汁往菜里,倒的时候她闻到香味儿,与镇上买的酱汁不同,于是拿起来又闻了闻,接着交给黎氏,“娘,大河家里的酱汁味道好香啊。”
还有这事儿,黎氏拿起酱汁闻了闻,最后用指尖沾了一点儿放嘴里,眼前一亮,说道:“这是大河家的酱汁吗?这么美味。”
“是的,我就是从那儿拿的。”
这下黎文娟不淡定了,大河家居然会作酱,这可不是件小事儿。
于是转身拿着酱进了正屋。
“老头子,你快过来瞧瞧,你先尝尝。”
方大善听到黎氏的话走了过来,沾了一点儿尝了,不由惊讶,“噫?这酱这么香,从哪儿得来的?”
“大河家送的,你可记得,几日送来的那些里,我今个儿酱用完了,便拿来用用。”
这下方大善沉默了,黎氏却心思活洛起来。
方大善忽然变得一本正经,叮嘱黎氏,“你听好了,大河把酱送来孝敬我这个三爷,明知道这酱的味道不一般,却没有防着我们,人家是把咱们当自己人了,你今日尝到酱香的味道,这事儿不能告诉任何人,除非大河自己说出去,咱们得了人家的好处,自己吃了便是,不能给大河惹下祸端。”
黎氏侧首轻轻点头,心里冷哼一声,方河过的日子她是看在眼里的,自己费了一辈儿的努力,也只不过家里买上了牛车,在镇上有了两间铺子,而今看大河,才一年的时候,家里那房子建得即宽敞又明亮,又做一些挣现钱的生意儿,如今还懂得作酱了,什么好事儿都他占去。
黎氏转身回了厨房,一边吩咐方莲接着作饭,一边沉思着,大河会作酱,若是把这酱汁送去方万家里不知道会引起什么风波。
“莲儿,你在家里好好做饭,我出去一趟。”黎氏出门时装了两瓶酱放在竹篮子里,上面盖了一些青菜,径直往方万家走去。
方万四个儿子,大儿子方鸿运生得一表人才被莫家小女看上,成了莫家的上门女婿,如今两口子在镇上守着一个酱料铺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
黎氏敲了方万的家门,来开门的是方万的媳妇李冬花,家里日子过得好,脸上笑容也多。见是里正媳妇,不知她的来意儿,刚要让人进院子,黎氏打断了她。
“今个儿我送两瓶酱汁给你家尝鲜。”黎氏拿了两瓶子酱汁递到李冬花手中。
这是何意?里正媳妇忽然要送酱给她,简直太出人意料,说起来两家可没有什么交情,只有三爷处理村里的事儿。
“这不太好吧,镇上酱汁四十文一斤,你一下子就送我两瓶,怕也有一斤来重了。”李冬花不好接手,这无缘无故的作甚送她酱汁,而且在这个正是做饭的当口。
的确有些突兀,可这话儿黎氏不能挑明,就这样含笑看了李冬花一眼,转身走了。
这人还真是奇怪,可人家是里正媳妇,拿出来的东西也只好接住。
李冬花把酱汁拿到家中,方万瞧见,问了缘由,李冬花站厨房门口看着方万,等着他做个决定,这是要把酱汁退回去好呢?还是就此收下吃了。
方万一时间也没有了主意,“你这样吧,把酱汁拿回厨房,要用的时候就直接用得了,不管怎么样,都是村里人,送点东西有什么的,反正三爷家里有的是银子。”
李冬花得了方万的话,心里略宽心些,转身进了厨房。正好家里酱汁不多,李冬花倒了一些准备炒菜。
说起家里的酱汁,李冬花还是一脸自豪的,村里人有几人吃得起酱料,她家若不是有个大儿子念着家里,时不时偷偷地往家里送酱料,他们也定然吃不上。
不过今个儿里正媳妇就这样送了一斤酱汁过来,让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酱汁溅了些在手背上,李冬花下意识抬手舔了舔,这酱汁怎么这么香?味道也太好些。
李冬花连忙伸指进碗中沾了一点儿尝了尝,这味道怎么比自家儿子送来的都要好?莫非往日里儿子送的都是差的酱汁,好的酱汁是拿来卖给有钱人的不成?
李冬花端着酱汁出了厨房,来到正屋,把酱汁送到方万手中让他也尝尝。
许久方万说道:“这两瓶酱汁你且留着,咱家儿子一向向着家里,怎么可能把差的酱汁送来,再说这次黎氏给的这两瓶酱汁大有深意,不管是什么意思,由得大儿来判断,咱们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
李冬花点头去了,把两瓶酱汁收好,明个儿叫二儿子送镇上去。
吃完晚饭的方河一家,坐在屋里合计,苏小月把银子全部搬到了桌面上,数了数,有四十两之多。
“买下整个山头要多少银子?”
苏阿吉估摸了一下,“开荒也不是整座山头都能开,所以不能把所有的都算在内,坡边东边的山头,我今个儿放羊的时候特别的留意了一下,能开出来的土地不只四十亩,这四十两银子定然是少了的,买下那片山头,没有一百两银子做不成。”
“一百两?”苏小月目瞪口呆,她怎么觉得自己四十两银子已经很有钱了,可是结果要买山头的话,还不到一半。
一家人沉默了,这山泉若是没有旁人发现,他们倒也不急儿,等明年做成了酱出来,再卖了两批羊,加上这一年多的豆芽菜,一百两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这一年多不被人发现,似乎有些难,他们已经给几家送了酱汁,又给张府送了一百来斤去,到时县学里一用,怎么可能不被人发现,上次的芽菜就很快被人发现了。
“怎么办?”苏小月一时间没了主张,她看向方河。
方河想了想问道:“若是我们只买一半山头,只要把水源纳在里面就成,爹,你觉得怎么样?”
“这倒也是个法子,可是不买下整坐山头,旁人就能随意的进出,万一被人发现,这可是天水,就算山头是你的,人家要打水喝,你还能拒绝不成?”
苏阿吉分析道。
大家都说得有理,一时间没法决断,只能把这个事暂且压下,再拼命赚足钱才是重中之重。
山坡今年才买上,羊养了才几个月,一时间寻到现钱没那么容易。
这几日闲一点,方河大清早的起床,天边刚有一点白光,他来到院子里练了一道拳,松了筋骨,转身往屋里望了一眼,想起昨夜苏小月说想吃鱼,方河就动了心思。
他跳出围墙,迅速的出了村口,他直接上了山头,翻过两座山就是永丰县渡口,隔渡口不远处有农家船停靠,他以前回来时经过看到有人往河床里撒网,出来便是一箩筐大大小小的鱼,那蹦蹦跳跳的鱼使他记忆犹新。
方河脚程外,天大亮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渡口。渡口早有船支停靠,还有不少苦力工正在搬运,方河在堤岸上站了一会儿,放眼望去,果然见有渔船停在不远处,只是上面没有看到人。
方河从堤岸上下来,迅速的来到渔船那边,往上望了一眼,喊了一声,“船家。”
半晌,船舱里出来一位老头,那老头头发胡子都白了,一脸的风霜,他看向方河,不知他叫他作甚。
“老人家,我是这周围村里人,听说这里有渔船打鱼,我家媳妇有点口馋,不知船上可有鱼呢?”
那老人家看起来忠厚老实,他摇了摇头,“昨个儿打的卖完了,今个儿没想着出船,便这会儿都没有起。”
“哦?这是为何不出船呢?”
“别说了,我就守在这片网鱼,长年累月下来,这方圆几里的鱼都散了,一天下网上十,也没有多少收成,我正想寻着旁的事来做做,可惜我一大把年纪了,干什么都不中用。”
方河看向浑浊的河水,他在岸上踱了几步,一个跃身上了渔船,“老人家,要不这样,你的船借我去下游下几网子,鱼归我,给你一天的租金如何?”
“反正今个儿也没有事,有钱赚那是当然好的。”
谈妥了,方河嫌老人家摇得慢,他亲自上阵,渔船比往日快上一倍的速度往河中央驶,没多久来到河的下游,方河停了船。
老头站在船板上看着方河撒网。
“小伙子,你倒是挺懂的。”
方河曾经站在甲板上远远的看到他们撒过网,似乎也并不难。
第一网起来,老头瞪直了眼,“今日怎么这么多。”
然而方河皱了皱眉,全是小鱼,小指那么小,有的更小,这是把鱼孙子都给捞起来了呢。
下了三网子,结果三网子都是满载而归的鱼,方河把桶里的鱼倒麻袋里,准备打道回府。
老头不想走了,他也想下几网,方河建议他呆会再来,船得送他先回去,家里媳妇儿还等着呢。
老头不情不愿的把方河送上岸去,方河给了两文钱,扛着一麻袋子鱼大步流星的上了堤岸。
翻过两座山于方河来讲是非常简单的事,他很快进了方家村,正是晌午时分。
苏小月陪着两位老人吃了饭,就守在屋前望着大门,今日大河到底去哪儿了,也不跟她通个信,害得她担心。
不知不觉站了大半个时辰,忽然院门打开,一个高大的身影扛着个麻袋进来,隔老远,苏小月就闻到鱼腥味道,于是上前问道:“这里面装的鱼吗?怎么这么多?你大清早的去了哪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