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商量好,当即就下了山坡。
方河去方家院子了,苏小月跟袁氏坐在屋前等着。
苏阿吉把牛和羊赶回棚子里。
苏小月往身后一躺,望着天,说道:“娘,我没有哪一次这么着急过,我喜欢酿酱,酿出的酱既享了自己口福,也能赚到不少银子,大河肚量大,一顿能吃几人的饭量,我们手中除了能挣现钱的芽菜就没有旁的出路,家里田地又少,没有根本,一但出点什么事儿,没有半点底蕰。”
“这次酿酱的生意,我本就是想好了,上次大河带我去渡口,我看到了很大一艘运货的船,永丰县虽贫,却靠山吃山,还有一个这么大规模的渡口,我何不把自己家的酱推销到全国去,到那时,我们的酱汁生意谁人能挡。”
“可是要推销到全国去,这中间的种种困难不知有多少,先说永丰县的这几大家族就是难处,才刚有点动静就被莫家的人盯上了,将来真做起这行生意,其他两家也会上前来使绊子,想想心里就没了底。”
袁氏听着女儿的诉说,心里也是一片担忧,可是女儿能耐,不甘于这个小小的村庄,做爹娘的就是拼死也要支持她的,可是她最不想让女儿过得这么辛苦。
“大河身手不错,这三家若是使明招也就罢了,最怕就是使暗招,就方鸿运这次找梁氏的动机就教人防不胜防,以后咱们院子里的门要注意关上,好在当初把院墙建得高,村里人在墙外看不到里面,要爬也不方便,何况还有大河在屋里震慑,也没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
袁氏叹了口气,“大河是好的,月儿也不要操劳的太多,这生意不能一就而蹴的,只能慢慢来,后面有什么难事,只能一步一步的去解决,这会儿忧心也是没法的。”
苏小月听到袁氏的安慰,心里略宽心了一些,她望着夜空,迎着晚风,微微闭上了眼。
方河回来了,苏小月和袁氏立即从凳上起身。
“大河,怎么样?”苏小月迫不及待的问。
方河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摇了摇头,接着冷笑一声,“我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我娘那么自私,怎么会同意呢,她刚才张口说要她留住嘴可以,得给她一百两银子,说什么现在读书郎有出息了,马上就要做举人老爷,将来他们还在不在村里住都两说,所以得有一百两银了傍身。”
“好大的口气,一百两银子张口即来。”
苏小月都被梁氏那思维给气笑了,世间还有这样不要脸的人。
袁氏从山坡上把苏阿吉叫来,一家四口坐堂屋里商量。苏小月说道:“如今这方家村泉水的价值怕是掩不住了,只要再过几月,他们试出了味道,东边山泉的事肯定暴露,所以我们只能现在把东边山地给买下。”
买下东边山头要百来两银子,还是苏阿吉估计的,到时到了三爷那儿,恐怕还有些变动。
苏小月把家里全部银子摆到了桌上,一家人点了数,有五十两银子,这段时间家里省着用,卖芽菜赚了几两,往里一添,到五十两了。
还只得一半。
一家围着银子坐着,心里头发愁。
方河开口,“要不这样吧,若是三爷答应,我便向三爷说明家里的情况,剩下的银子我立个字据,明年这个时候连利一起奉上。”
“可是银子没交齐,地契就到不了咱们的手上,三爷是个公正的,可万一有人心思活络的,知道这个秘密,找了人把地给买走,三爷也拿着没办法,毕竟他也只是个里正。”
苏小月分析道。
两人都说得对,可是这事儿却迫在眉睫,苏小月叹了口气,说道:“不如这样吧,咱们把剩下的几口酱汁卖入张府,价格上算便宜一点,多少能弄一点现钱,这次我跟着大河一起去,我进后院见见张太太,看能否能借个四十两银子。”
上次只不过借了十两银子,这次可是四十两银子,数目不小,张太太能不能借,就连苏小月也没有底了。
在梁氏闯进院子后没两日,方家村来了奇怪的人。他们不干旁的,也不与村民搭话。只顾着寻找方家村的水源。
八个人,分四面去寻,很快就在四道水源处取了水。接着来了三日,运走不少村里的山泉水后就销声匿迹。
方河听到这个消息,回家就告诉苏小月这个事。这不用多说了,这山泉水的事已经暴露了。
这日送芽菜的时候,苏小月坐在了牛车上。
夫妻俩去了张府。
方河把芽菜送去厨房,苏小月跟着喜姑来到后院。
张太太今日有些精神头不济,看到苏小月却来了精神,非要留她在屋里头吃了晌午饭才准回去。
苏小月欣然答应了。
还没到饭点,张太太靠在软榻上,叫嬷嬷搬了绣凳过来,苏小月坐在她身边。
“我呀,成日在这后宅大院里住着,哪儿也不去,不知今日是何年,你这年轻人东走西走的,倒是说说你们方家村的趣闻,我也听着打发时间。”
苏小月左右无事,有方河在,就算晚点回去,就算黑夜里回去也不怕,一支火把照样能照明,于是也不着急了,慢慢地讲起了方家村最近的趣闻。
当仁不让的就是方义良的婚事了,两人马上要成婚,方义良见了准媳妇儿就思念上,三头两头的往对方家里跑,俨然成了人家家里的劳动力,花氏老是向袁氏诉苦,说儿子见着媳妇儿,家里都不着了,生儿子还不如生女儿的好,平白就多了个劳动力。
袁氏最有感触,生儿生女还真是一样的,主要还是要两人和和睦睦的,做长辈的也不用那么费心。
苏小月说完,张太太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看那个小伙子也是位性情中人,这样的性格我倒是喜欢。”
说完村里的事,张太太又愁苦了起来,“我最近老是睡不好,也都是张大人给害的,他给我一张字帖,我怎么也猜不出字来,要不今个儿正好你在,不如你来帮我。”
苏小月忙摆手,谁知张太太却来了兴致,叫了嬷嬷去拿,说道:“我看啊,月儿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今个儿有你在,弄不好我就解出来了呢,算算都有二三个月了,前头张大人还不知道怎么笑话我没有出息。”
苏小月羡慕两位老人,老了还感情这么的好,这闺中的小乐趣,倒是给生活添上不少色彩。
字帖拿了过来,只见那精细的绫纸上苍劲有力的写着字谜诗:“三山自三山,山山甘倒悬。一月复一月,月月还相连。左右排双羽,纵横列二川。阖家都六口,两口不团圆。”
“你看看吧,最后面两句“阖家都六口,两口不团圆”看得我心里堵得慌,什么叫两口不团圆,我猜了好几月都没能猜到,你倒是帮我看看,这是个什么字来着。”张太太这么说着,眼睛却盯着字帖不放,“我脑仁儿都想疼了,他这样的折腾我。”
张太太是典型的这时代的官家妇人,有着这时代妇人的温婉与从容,谈笑得宜,举止雍容,因为对苏小月的亲切,话语间还有些无意流露的娇柔。
苏小月见张太太又捂上额头了,显然把她给难住了好几月,心里很是不爽了,看到这字帖就头痛。
说起来身为一代大儒的张大人,不只字写得别具一流、笔底龙蛇,就是这字体行间的乾坤气势很难让人想到他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苏小月细看了两眼,从欣赏字墨到看到那字帖的内容。
张太太生怕苏小月看不懂字,在旁边念了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