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余柏林休息几日之后,张岳让人把余柏林叫到了府上。
自余柏林轮值内阁之后,为了避嫌,以及官员假日有限,张岳让余柏林去往他府上时间少了许多,基本上一两月才拜访一次。每次拜访,张岳多是提点余柏林官场手段,以及考校余柏林学问。
自张岳升任辅政大臣之后,余柏林去往张岳府上的时间就变成了两三月一次。
张岳为辅政大臣,余柏林身兼詹事府教喻和吏部郎中两大重责,即使两人有师徒名义,但若走得太近,朝中也会有闲言闲语。
离上次见面,大概已经有四个月时间。师母季媛想念余柏林的紧,张岳还未能和余柏林说上话,季媛已经拉着余柏林唠叨了好一阵子,又让余柏林尝了她新做的点心,才放余柏林去见张岳。
张岳幸灾乐祸道:“你师娘的点心好吃吧。”
余柏林一本正经道:“甜而不腻,咸而不齁,实为佳品。”
张岳嘲笑:“就你会说好话,有本事你再吃一盘。”
余柏林微笑:“师娘特意为老师精心烹饪,学生哪敢独享?”
张岳哼哼两声。虽然真的不好吃,但他哪好意思扫自家夫人的性子,还是得乖乖吃了,还得拿出一大篇赞美的词句。
季媛被鼓励之后,对开发新点心就更热衷了。张岳也算是自食恶果。
师徒两斗了一会儿嘴,才进入正题。
张岳这次叫余柏林来,是为了安余柏林的心。
皇帝陛下已经把事情查得差不多了,只是那事情不好直接暴露出来,尚且需要寻个借口,寻个替罪羊。
但那之前,皇帝陛下先把辅政大臣们召集来,把事实真相告诉了他们,然后集思广益,掩盖这次丑闻。
因为自觉愧对余柏林,皇帝陛下不知如何向余柏林解释,于是暂且没有将事实告诉余柏林。
不过张岳担心自己弟子焦躁不安,在和皇帝陛下请示之后,替皇帝陛下,把此事先告诉余柏林了。
“此事是静安居士做的。”张岳道。
余柏林想了一会儿,才想起那个静安居士是谁。
婉丽公主在皇恩寺剃度出家之后,法号就是静安。
“静安居士?”余柏林疑惑道,“弟子与静安居士有这么大的仇怨吗?”
婉丽公主的确和他结亲不成,但自始至终,他都是受害者身份。最后取消订婚,他也未曾在其中扮演过任何角色。
婉丽公主若要憎恨,也不该是他。
张岳没好气道:“我怎么知道她心里想什么?我又不是她。或许她迁怒你?”
余柏林无语。迁怒就要给他按上叛国的大帽子,害他性命害他身败名裂?
这迁怒也太可怕了点。
“其实静安居士并非第一次针对你了。”张岳又道。
余柏林点头:“她一进京就针对我。”
婉丽公主一进京就召见余柏林为她写诗取乐,他还是借封蔚名义,才躲了过去。
“不是这事。”张岳道,“你殿试前之事还记得否?”
余柏林想了一阵子,道:“有人冒充首辅下人,意欲对弟子不利之事?”
那件事因自己及时识破,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后交于金刀卫处理,余柏林便忘了问后续。
他那时心中全想着殿试之时,然后又忙着应对翰林院前辈刁难,还要找机会展露锋芒,就把这件事完全忘到脑后了。
后来这事似乎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就不了了之。
“那件事也是静安居士做的。”张岳道。
余柏林忍不住扶额:“静安居士她……”
到底和我什么仇什么怨啊!三番五次针对我!
张岳道:“那件事德王可能没好意思告诉你。静安居士那时候就看上你,便找人冒充首辅,想把你引过去,弄出些风言风语,然后待你殿试之后,她便会借此提起与你订婚之事。”
“若你不配合,大概就没机会参加殿试了。”
总而言之,就是以殿试来要挟余柏林娶她。
余柏林:“……”
这还真是简单粗暴又恶毒的计谋。要是他不小心坐上了马车,说不准还真会着了道。
虽然婉丽公主身边下人打不过他,但他们又不像金刀卫切磋那样,知道分寸点到为止。若他们没轻没重,甚至用上棍棒,他就算能脱身,也得带上一身伤。
带着伤,就无法参加殿试了。
还好他提前识破了。余柏林心中庆幸。
“只是为什么他要借首辅名义?”余柏林还是不解。婉丽公主强邀他的理由他知道了,但为何要陷害洪首辅?
“以她公主府的名义,你会去吗?”张岳白了一眼,道,“为何以首辅名义……大概是因为首辅相邀,她谅你不敢拒绝吧。”
所以洪首辅是不小心躺枪啰?余柏林更加无语。洪首辅这是无妄之灾啊。
本来他还想着那人是一箭双雕,说不得还是思及他家与洪县令的旧怨,才会如此做。结果只是这个原因吗?
好像以婉丽公主脑子,的确想不出那么复杂的事。
但她每次做的事,虽然简单粗暴,但杀伤力却十分大。
上次是,这次也是。
这次的事,计谋也十分拙劣。但若婉丽公主狠下心,把相关人全杀掉,余柏林还真是百口莫辩。
余柏林大概也猜到封蔚未曾跟自己说过会试之后那件事真相。估计是他心中怄得慌,又认为是皇室中人,实在是不好开口,便默默处理了。
皇帝陛下心中大概也是如此所想。
这次实在是事情太大,皇帝陛下怕自己不了解真相会想东想西,才会让老师将实情告诉自己。
现在想起来,婉丽公主被彻底禁足,好像就是殿试前后。
“陛下一定很生气。”事情已经结束,余柏林又没受多少罪,倒没多大感慨。
就算他心里不满,对皇室中人,也没有他出手的机会。
“那倒是。”张岳点点头。
别看皇帝陛下血洗了朝堂,但在未触及底限的时候,皇帝陛下已经十分仁慈了。
何太后还好好的在宫里待着,何家也基本全身而退,婉丽公主三番五次作死,皇帝陛下也只是让她出家。
只是婉丽公主太能蹦跶了。
皇帝陛下警告她,德王还亲手揍了她,婉丽公主还能做出冒充强邀余柏林之事;皇帝陛下关了婉丽公主紧闭,婉丽公主还能联合何太后直接懿旨指婚;皇帝陛下采用最后手段,让婉丽公主剃度出家,婉丽公主还能弄出这些幺蛾子,差点又害了余柏林。
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张岳,都也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他们忽略了什么事,婉丽公主真的和余柏林有什么深仇大恨?
但余柏林向来深居简出,甚至从未与婉丽公主见过面,哪能和人结怨?
想来,大概真的是运气霉了吧。
不过几人都不知道,婉丽公主不是迁怒,是真的单方面和余柏林有仇。
在余柏林看来,婉丽公主总是没事找事步步紧逼。在婉丽公主看来,她所有的倒霉事都是沾染上余柏林后发生的。
她回京邀余柏林入府写诗作画被皇帝斥责,殿试前借由首辅名义邀余柏林小述被皇帝关禁闭,之后指婚余柏林就直接被皇帝陛下扔去剃度出家了。
这种种霉运,可不是和余柏林相关?
在婉丽公主看来,她做的每一件事,对余柏林而言都不是坏事。她那是看得起余柏林。余柏林当感恩戴德才是。
若不是余柏林三番两次推阻,哪会发生那么多事?所以婉丽公主自然就恨上余柏林了。
她也恨皇帝陛下,但她没办法报复皇帝陛下啊。
不过这件事之后,她大概再也不可能出来蹦跶了。
皇帝陛下就算是泥人做的,也该发火了。
不过余柏林还是不明白。婉丽公主不过一落魄失势还出了家的公主,哪来这么大势力做出这种事?
张岳没有回答,只是考校了余柏林学问之后,勉励了他几句,让他安心回去等候重新上班了。
直到月余,封蔚的书信到来,才解了余柏林疑惑。
婉丽公主是没那么大能耐,但文宗当了十几年皇帝,宫里自然有忠于他的人潜藏着。
文宗临终之前难得心软。明明若是他自己还活着,何太后今后生活肯定不好过。文宗要死了,他就心软了,想要保护发妻了,便把暗中势力联系方式告诉何太后。
只是何太后脑子不灵光,惯爱作死,用这些势力做了许多鲁莽事——比如加害大宝小宝和追杀封蔚就是用的这股势力。
文宗留下的这些忠心的人被何太后作死了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潜伏着。
直到这次,何太后才用他们好不容易联系上婉丽公主。两人都被皇帝陛下吓破了胆子,不敢针对皇帝陛下,便都一起仇恨余柏林,想把余柏林置于死地。
本来这消息虽然未曾公开,但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所以保密性上也不怎么严密。
文宗留下的内侍宫女,很容易就偷听到名单,并摹了一份出去。
何太后和婉丽公主想的是泄愤,那些潜藏下来的势力心中怎么想,就要让金刀卫撬开他们的嘴了。
大概也就是和给皇帝陛下的势力捣乱有关吧。
余柏林作为身不由己的诱饵,成功帮皇帝陛下钓上来一条藏得很深的大鱼。
上一条大鱼是封蔚做诱饵钓出来的。皇帝陛下不得不感慨,封蔚和余柏林这小两口真是他的福星,让他将灾祸提前消弭在萌芽状态。
等皇帝陛下洋洋得意许久,才突然想起,自己仿佛是站在反对的立场上。而且,自家弟弟也还没追到人。
皇帝陛下瞬间心塞不已。
成皇后听皇帝陛下长吁短叹,温婉一笑。
该,叫你拗。澈之去了北疆,长青还懵懵懂懂,当澈之回来的时候,要是长青看上了哪家姑娘,看你怎么安慰澈之。
皇帝陛下听后,更心塞了。
他现在反悔还来不来得及?
……很快余柏林就重新上班了。
陷害的事情已经结束,皇帝陛下将此事的锅扣在了已经被血洗的那批人身上,说是那群人的余孽,然后从宫里清了不少人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