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烫烫!”旁边一个人打破了这静谧的气氛。
余柏林没好气的撇了旁边捂着嘴巴的人一眼:“滚水你也喝?”
封蔚不断给舌头扇风,特别委屈道:“不是他说的请吗?我才喝的。”
余柏林和曾毓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无奈。
曾毓说的请,是品茶香,还没到喝的那一步。
品茶,先是看色,再闻香,最后才是入口。这茶叶刚泡上,茶水还滚烫,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那“请”不是让你喝下去吧?
本来好不容易闲下来,余柏林和曾毓的交情也到位,两人终于有闲情相约举办一次文人的聚会闲谈。
作为这里地位最高的两个文官,他们也得交好这里的文人,这是地方官所必须做的教化文治之功。
特别是乡试在即,今年的乡试余柏林和曾毓都要出场鹿鸣宴,与新晋的本省举人们会面,鼓励他们,并祝福将要赶赴下一次会试的人,取得好成绩。
每次科举取士时,每省所取人数,也是衡量地方官的政绩的标准之一。余柏林和曾毓都是状元,虽然他们并不教书,但若是自己所辖省份科举取士垫底,他们两脸面上可不好受。
之前一直忙着政务,现在终于都上了正规,余柏林和曾毓就要关心科举之事了。恰巧今年乡试,鹿鸣宴就是个好机会。
只是封蔚也嚷着要插上一脚,两人在商谈时便带上了封蔚。只是本来两个顶尖的文人在一起聊天,总要带上一些文人的逼格,比如抚琴,比如茶艺,比如吟诗作对,但封蔚一杵在那,画风立刻不对。
就像这次,曾毓秀个茶艺,余柏林还没夸上几句,就被烫了嘴的封蔚把气氛给毁了。
两人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放弃逼格的对话,改成有话说话,气氛什么的,就无视了。
封蔚捂着嘴偷笑。
每次都要想法子打散余柏林和曾毓两人闲杂人等勿入的文人气场,还不被怀疑,封蔚也是很不容易啊。
“想着离我乡试之时,已经六年了。”余柏林唏嘘道。
上次乡试余柏林还在京城,那届京城乡试没出什么特别令人在意的人,余柏林也没特意打听乡试解元的名字。
比起余柏林这种中了解元就名扬天下的人,很是少见。这是余柏林小三元、出过经义浅谈以及年纪小三个因素合在一起,才有的效果。
若不是京城的解元,在本省还是挺有名气;若在京城,解元就完全激不起多大水花了。毕竟京城到会试之时,每年都会集聚所有解元。
去年会试的时候,余柏林已经来到边疆。余柏林认识之人中没有参加这次会试的,他也没多关心。
听闻这次会试经魁和殿试一甲,都是四五十岁的厚积薄发之人,没有像余柏林这一届那么具有传奇色彩,一个个拎出来都是青年才俊,有天才之名。
所以余柏林也没听到多少关于这一届一甲的传闻。
大概是余柏林那一届太高光了,无论是余柏林六元及第,还是李潇一鸣惊人,都足以给写话本戏曲谋生的人提供很多年的素材。
这一次余柏林亲自主持鹿鸣宴,才让他有一种时光飞逝的感觉。
“长青那一次同榜进士实在是人才辈出,估计后面好几届科举进士,都会被你们名声所压制。”曾毓开玩笑道,“不知道你们那些后辈会不会听着你们这一批进士的名字,就沮丧的睡不着。”
“能中进士就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成功了,他们哪会在意这些虚名。”余柏林半真半假道。
读书人当然是在乎虚名的。但余柏林这一榜进士正好遇上皇帝陛下大清洗了两次,急用人的时候。他们是皇帝陛下登基一来第一任天子门生,只要有才干、品行表现出来的也不差,基本上都会被皇帝陛下挑中考验磨砺,给予实权官职。
并且,这皇帝陛下登基一来第一次科举,有许多曾经忠于先太子、被文综打压的世族勋贵官宦子弟赴考,并得中进士。这些人都是会被皇帝陛下重用的人。
天时地利人和,都被他们这一届占据了。
其余读书人肯定有心中泛酸的。但对上已经在朝中站稳脚跟的他们,这些泛酸的人可不会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前途添堵。
曾毓当然也知如此,不过调笑几句而已。
“这里的读书人能有什么好的?”封蔚显然对这“穷乡僻壤”很没有信心。
不过不说他,其余人也是公认,北疆很少出厉害的读书人,毕竟硬件条件在那。没有安稳的环境,读书人想静下心读书都难。北疆的资源人脉也比中原以及江南差许多。甚至连蜀地闽南都远远不如。
余柏林叹气:“只要不垫底就成。”
曾毓笑道:“放轻松些。谁也知道,那读书人的数量,不会因为有状元来这里当官,就能提升的。每省官员,一甲进士还少?”
余柏林也笑道:“是我多虑了。”
“不过鹿鸣宴还是要好好看看,府学也要多去查一查。”曾毓道,“这里不比内地,书院繁多。读书人多去私立书院,府学倒是个摆设了。这里的读书人去内地书院游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在府学学习,府学的老师是重中之重。”
余柏林点头:“既然其余事已经上了正规,也该整顿一下府学了。”
二人轻描淡写的就决定府学一干官吏的命运,封蔚还在那里数茶叶梗,特别无聊。
待曾毓走后,余柏林抱怨道:“既然你觉得无聊,何不去做自己的事,非要待在这里摆出一张你不感兴趣的脸吗?”
“可是看不到你就更无聊啊。”封蔚淡定道。
余柏林脸上有些烧。这人怎么能若无其事将情话随口就来?是他灵魂年纪太大,不比小年轻脸皮厚了吗?
还是说,只是封蔚脸皮分外的厚。
不过被封蔚这么一说,余柏林也不好继续抱怨下去了。
封蔚在心中给自己竖起大拇指。只要摸清了余柏林的脾气,其实很好哄嘛。
于是下次余柏林和封蔚谈论事情,封蔚还是端着那张“我很不感兴趣我很无聊”的脸继续旁听。久而久之,曾毓也觉得压力有些大,便把事情尽量在上班时候说完,不再占用余柏林下班时间了。
封蔚再次在心里给自己竖起大拇指。
按察使的工作比起布政使要轻松许多,有军队驻扎,这里也没有那么多案子需要按察使亲自过问。因此余柏林便将文教部分事情权力交给曾毓,让曾毓去整顿本省整个科举体系。
这种越权的行为,在地方上不算少见。毕竟天高皇帝远,布政使有时候就相当于土皇帝,许多事情都可以酌情“通融”,让其他官员干预不是自己所管辖范围之事,也在“通融”之中。
只要不过分,没有人闲得无聊去弹劾这些,毕竟是官场潜规则。
所以布政使被称为封疆大吏,权力之大,也在于此。
按察使虽说是一省长官之一,负责司法大权,和布政使平级,其实大部分时候,也听布政使之意。
不过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余柏林还是给皇帝陛下去了密旨,皇帝陛下只让他便宜行事,此等官场潜规则之常事,就不用向他报告了。
书信之中,还不如多谢谢他弟弟和他儿子的事呢。
余柏林在得到皇帝陛下旨意之后,特别无奈。
他再次确定,为什么封蔚会长成这熊样子。大宝如此乖巧善良懂事,简直是基因突变。
当然,也有可能大宝和皇后娘娘更像。
只希望小宝别继承了皇帝陛下大部分基因,以后成长成小号封蔚,那他一定会伤心。
封蔚听后,立刻躺榻上打滚耍赖不起来。
余柏林这不是嫌弃他吗?能忍?当然不能忍!
这已经不是亲亲就能解决的事情了!必须要拿出非常非常大的诚意来道歉!
余柏林把心中所想不小心说出来,也自觉理亏(只是这样?)所以只得好声好气的哄到封蔚“消气”为止。
于是王府代理总管在后面几天端上了加倍加料的十全大补汤,就不难以想象了。
封蔚每天荡漾的脚步都在飘,也不难以想象了。
余柏林叹气,虽然感情好是不错,但是太黏糊也,也很让人难为情啊。特别是王府那些下人们哀怨的眼神,实在是让人难以招架。
等等,为什么是哀怨的眼神?!
……金秋八月,十里桂香,乃是乡试之时。
虽说这里是北疆,但八月气温和京城也差不多,只是晚上稍稍凉一些。
因为搞了大生产,又端了不少鞑靼的窝,还有归顺的鞑靼贵族送钱来,皇帝陛下不缺钱,让余柏林登记造册,可留作本省资金,余柏林便大手笔的把各地学府和考院都翻修了一遍。
此举让本省读书人大肆赞扬,简直没把余柏林夸出一朵花来。
想想每年读书人在那么简陋的地方读书,也挺可怜的。以往每任布政使都没想过给读书人点福利,还是状元郎不一样,心系咱们读书人啊。
前几任布政使听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难道他们不知道做这种事情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声望吗?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
然而,他们没钱啊!北疆这些省份向来不富裕,又经常被鞑子骚扰,他们虽说看似权力很大,其实财政方面真的是捉襟见肘,需要内地中央各种支援。
为了维系民生便已经竭尽全力,哪有闲钱修学府修考院?
余布政使还真是钱多的烧得慌。在这里花这么多钱,看他怎么收藏。
一些人酸溜溜的想着。
一省民政,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修水利修路,有时候还得赈灾,更别说官员官吏俸禄等日常开销。一省长官是那么好当的吗?现在钱花在这,这窟窿看他怎么补!
边疆出产的石料可不多,听闻余柏林全用石头修补房子,这耗费,可太大了。
为了面子工程,余柏林真的很拼。
一些站在余柏林这边的人也暗暗担心。现在的确赞誉一片,但当用钱的时候余柏林拿不出来钱,那弹劾的折子可就像雪花一样飘到皇帝陛下桌案上来了。就算皇帝陛下有心偏袒余柏林都没用。
余柏林是那种为了面子工程不顾后果的人吗?
当然不是。
余柏林做此事,当然是有他的理由在那。
之所以把钱先用在修学府考院上,就是为了让读书人全部赞扬此事。
这钱,全是过不得明路的钱。用在其他事上,被人翻出来,都是把柄。只有用在跟读书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上,和当地读书人形成利益结合,才叫安全,才能洗白。
这些钱财是哪来的?还不是封蔚捅的漏子。
他把人家王帐给抢了,抬回来十几箱子金银,然后问余柏林怎么办。
要知道咱中原王朝为了提升逼格,在建国第二代皇帝,就严禁军队打胜仗之后去战败的地方抢掠,以前以战养战的思想全部废止。
这是为了德化,以德治国啊。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肯定还是有些小手段小出入的。
比如敌人逃跑了没来得及拿走的财物,总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吧?只要数量上不多,大家分一部分,再上交一部分,一般也没人弹劾此事。
但关键是封蔚抢的太多了,抢的太明目张胆,抢的有些人蠢蠢欲动准备上折子弹劾封蔚草菅人命了。
当然,将领们都不认为他们砍的人有什么不对,那些鞑靼进宫晖朝的时候,也没说对哪些平民就刀下留情。
余柏林自然不赞同。他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允许他这么做。但他也能理解现在的人的想法,和现代注重人权的想法不同。
而且他也是自私的,不会为了现代的人权思想,就不去帮封蔚。
这一笔钱,如果如实上交,肯定会引起朝中人主意,让被余柏林压在本地、无法进京的折子有上达圣听的门路——虽然皇帝陛下已经知晓此事并且对封蔚行为表示了认同,但若真闹大,封蔚还是会被惩罚,毕竟违反了律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