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我爹得抽死我,这次不能跑了。张瑚眼前闪过一道晴空霹雳。
封蔚不见怒色,只平静的看了余柏林好一会儿,看得周围人冷汗都下来了,余柏林却仍旧一副恭敬的样子,看不出忐忑的样子。
“不错。”封蔚终于开尊口,夸赞了一句。
婉淑公主松了口气,还以为这被皇上娇惯的王爷终于消停了,正准备开口打圆场。
谁知道封蔚又道:“可本王不喜写边塞苦寒,但边塞确实苦寒。这位才子,如何用不用苦难字眼,描写边塞苦寒?”
封蔚面色不变,可众人似乎都从他的平静的语气中听出浓浓的恶意。
这绝对是杠上了!
崔承忍不住了。德王这是真找茬了?诗会是他老婆开的,这太不给面子了!
等等,好像虽然名义上是她老婆开的,但实际举办者是德王啊!他还以为德王是想在文人中树立个好名声,结果是开个诗会来传坏名声?
这人有毛病!
作者有话要说: 这就是托,这就是套路!
虽然第一章说过,我再强调一次。主角设定是自己创作,但是因为蠢作者文学修养不够写不出来,所以里面涉及诗词文章全部为引用古人作品,你们假装他是主角写的就成。以后真不会再强调了,真的!
第二十章
“王爷,这……”崔承皱眉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余柏林在崔承开口同时,不紧不慢道。
崔承差点忍不住笑出来。
叫你找茬!看,人家秒答呢!被打脸了吧?痛不痛!这人我喜欢,有才华,有脾气!就算德王恼了,我也要把这人保住。崔承心想。
封蔚既然托婉淑公主名义举办诗会,显然和婉淑公主、崔承关系都十分不错。为了一个小书生,德王不至于不给面子。
虽然现在他表现出很不给面子。
其余众人一边也忍不住想大笑三声说一句“该!”,一边又对余柏林这出头鸟很是惋惜。
明明很有才华,这下把德王得罪了,若没有背景,之后前途堪忧了。
也有人认出这是张岳弟子,心想张家的面子,皇上也是给的。有张岳护着,或许德王不会太过分。只是这人肯定和德王交恶,说不定自家可以拉拢。
不过恃才傲物之人,还需打磨一下才成啊。
但看看余柏林神色,恭恭敬敬规规矩矩,看着不像是打脸,倒像是学生回答老师提问。就算德王,也不能说这人顶撞自己。
所有人都想看看德王如何继续为难,谁知封蔚突然展露笑颜,道:“善,先生高才,本王佩服。”
说罢,封蔚端起面前茶水,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对面前众人一拱手:“先前得罪,本王以茶代酒,向诸位才子赔罪了。”
咦咦咦?说好的继续为难呢?说好的继续找茬呢?说好的怒发冲冠呢?怎么突然赔罪了?刚才嚣张冷傲的王爷到哪里去了?
“王爷说笑了。自古以来,诗会上出题冷僻者多得是,更有些对子到如今也没人对的出。”余柏林恭敬道,“若没有些难度,谁都能轻易答上来,这诗会也说不上什么切磋,没什么意思了。我也并非大才,只是老师严格,习惯而已。”
说完,余柏林也端起茶水,一饮而尽。
其余人等余柏林开了头,才回过神来,纷纷称是。
其实若不是封蔚接连出题,且高高在上,只出不答,你来我往互相出些偏题怪题让人答不上来,在文人聚会上非常常见。
而且正如余柏林所说,若是一文豪宗师如此,大家只会认为那宗师严格,不会觉得被为难。即使答不上,也不会觉得难堪。
所以,是因为德王武夫形象先入为主,自己偏见了?
想起德王先前表情,虽说不热络,也并未露出什么不好的神色,没有鄙视人为难人的意思啊。
人家就是单纯出题难了点嘛。
其实封蔚刚才怎么看都是找茬。谁让他是王爷?谁让他地位高?
他能道歉,之前的事都不是事了。
婉淑公主和崔承面面相觑,都搞不懂封蔚究竟想干什么。
难道,他们之前猜测的没错,封蔚就是想在读书人中弄一个好名声?刚才那样咄咄逼人,就是为了……嗯,先抑后扬?
大概吧。不愧是皇帝信任的好兄弟,果然心机深沉!看不懂!
封蔚道歉之后,整个人的感觉都变了。他一直带着微笑,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之前的疏离一扫而空,一看就知道这人对在座学子都很尊敬。
在场的读书人们心里更加确定了。这个王爷是个好的!刚才肯定是我误会他了!
当然,也有不那么单纯的人心想,这到底是装的还是真的,德王到底要搞啥呢?得回去问问长辈。
宴会终于要结束了,魁首自然是余柏林。
封蔚给在座每一位书生都送了一块墨,贡品!
书生们:王爷果然是好人!
封蔚说今天诗作全部会刊印成书,他会负责推广,给诸位打响名声!
书生们:王爷果然是大好人!
封蔚鼓励在场书生,金榜题名,期待于大家一同建设和谐美好新晖朝的一天!
书生们:我等必不负王爷所期!
宴会圆满落幕。
大家都很激动。诗集刊印,王府负责推广,省了自己多少事啊!就凭着德王的名义,就有多少权贵会给面子购买!
至于这场宴会最出风头的余柏林,诗集里也会最出风头的余柏林,嗯,人家应该得的。
反正都写在一本书里,他的诗歌被人看见的时候,我也能被人看见嘛。虽然做了一次绿叶,要是自己单独印,说不定一本都卖不出去。
何况还有家境根本不可能支撑他们刊印书籍扬名的读书人呢。
这本称为《牡丹诗集》,前一半写牡丹,后一半全是边塞的奇怪诗集,刊印之后很快就销售一空。
谁让德王把自己宴会上的事传出去了,还刊印在诗集前言里了。大家都想看看,(划掉)打德王脸(划掉)被德王欣赏的余柏林,写了什么诗。
余柏林这几首诗是他前世写的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挑选的最好的几首。当时能称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现在也能。
很快,这几首诗词就到了读书人都会背诵的地步,一些女公子也为其编曲,或杀气腾腾或哀怨连连,将这几首诗到处传唱。
而后这些诗被来往京城的富商游人带出京城,并接着德王的名声,渐渐辐射到整个晖朝。
连边远之地的读书人,都知道京城有位叫余柏林的读书人,在德王面前大显身手,做出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好诗词。
后世史书记载,晖朝中兴时颇具传奇色彩的将相之间的深刻友谊,就是从这次诗会的开始。
读书人们在传诵德王对读书人的尊重,勋贵世家也脑补德王此举背后目的一二三四五。
最后结论,德王果然不愧是皇帝陛下心腹,深不可测!
事实上……
“哈哈哈哈哈你没看他们的表情笑死我了!”封蔚举着小宝蹦来蹦去,“怎么样,我很厉害吧?”
余柏林一手护着靠在他身边看《牡丹诗集》的大宝,一边敷衍道:“嗯嗯,封兄很厉害,非常厉害。”
“看我背了好久的剧本,好担心忘词了。”封蔚把咯咯直笑,一点也不害怕的小宝塞进余柏林怀里,“我两演的真好,谁都没发现呢!哥和嫂子听说之后,也夸我厉害。”
“嗯嗯,很厉害很厉害。”余柏林拖着小宝的屁股,让他抱着自己的脖子,口水蹭了自己一脸。
本来他还觉得这有些胡闹。后来分析之后认为可行性挺高。现在看来,赌对了。
封二虽然二了点,有时候还是很聪明的。
“接下来继续出诗集吗?”封蔚很兴奋,“你名气已经打响了,出诗集肯定很多人买。”
“再说吧,先安静一段时间,不然老师得说我太浮躁了。”余柏林道。
乡试在即,张岳检查余柏林功课之后,认为他好生发挥,应该能得一个好名次。
名声已经打响,余柏林认为,自己该精心读书,查缺补漏。不然辜负老师期望不说,刚打出名声就落榜,他丢不起这个脸。
封蔚明白了余柏林意思,道:“这段时间你好好准备,我不会让人打扰你。”
大宝小宝统统拎回去。嗯,我也勉为其难的,在王府待一阵子不过来。
“不过一个人读书很无聊吧,有个人陪你吃饭会更开心一点,对吧对吧?”刚刚才下定决心要滚回王府呢,德王爷?
余柏林无奈道:“好。”
一直关在屋里读书对身体也不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封蔚比划比划,也算锻炼身体。
第二十一章
赏花宴上余柏林“鲁莽”一事,虽然结果比预期更好,张岳还是卷着书本在余柏林头上一顿敲。
在他看来,余柏林这种清高自傲的书生脾气是要不得的,若不是德王心胸宽广,这次麻烦就大了。
余柏林总不能说封蔚是他的托,这其实是他两演的一场戏。他只能唯唯诺诺的挨一顿老师爱的惩罚,然后写抄书写检讨。
没拉住他的张瑚也被“连坐”,让他颇为愧疚。
“我知道你很想揍他,但他毕竟是王爷。”张瑚倒没什么怨言,也有可能他经常被罚,已经习惯了,“不过你就是想揍他也揍不动。我试过跟他切磋,打不过。”
说罢,张瑚一脸后怕的样子:“真不知道他一身武艺从哪学的,揍人真疼。”
余柏林回想每次和封蔚切磋,封蔚总是抱头鼠窜的样子,忍不住嘴角抽搐。
所以这家伙演戏演习惯了是吧?
已经习惯了封蔚人前人后两个德性,现在听到了封蔚一耳朵和他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余柏林已经很淡定,还能在回家之后把这些事当做笑话讲给封蔚听。
封蔚很自恋的说:“不用怀疑,我就是这么厉害,崇拜我了吧?哈哈哈哈!”
余柏林扬起手中的书本,“啪”的一声糊在封蔚脸上。
在余柏林名气打响之后,张岳曾担心余柏林会不会为名声所累,变得浮躁。
得知余柏林要静下心读书,并且制定好计划之后,张岳捋了捋胡须,点了点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