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余柏林对着封蔚点点头,“虽然衣服已经破损,但应该的确是金刀卫服饰。”
余柏林经常和金刀卫一起共事,对金刀卫服饰了解还算多。而能穿上金刀卫统一服饰之人,应是身上有官职之人,而非不在名额内的小吏。
“快洗手。”封蔚忙让人端来水和胰子。
余柏林将锦帕扔进水中,洗手之后,道:“居然对金刀卫动手,这可不是小事。我立刻向陛下送信。澈之,你可还有补充的?”
封蔚想了想,吩咐道:“去雇熟识水性的人,让他们下水寻找,看还有没有其余可疑之物。今日没有下雨,运河水流较缓,尸体恐就在上游不远处。”
“应该就在附近。”余柏林指着尸体道,“他身上有绑着东西,恐是石块之类,你的鱼钩正是勾在了绑着他的绳子上,上面的石块可能是将尸体钓上来的时候掉下去了。”
封蔚点头:“金刀卫死了人,我就不信当地金刀卫不知道。若是当地金刀卫不知道,我就只能请郑指挥使过来一趟了。”
余柏林皱眉不语。
今日朝中并未发生大事,金刀卫又从不惨和当地小事,只负责监督官员。究竟有什么事能让人冒险去杀害金刀卫?
第115章
尸首处有人专门守着,余柏林和封蔚则上岸候着。
本来随行的侍卫们想让封蔚和余柏林就近找一个客栈酒家休息,岸边虽然搭了一个棚子遮阳,还是太简陋了些。
不过封蔚和余柏林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于是决定就地等待。
金刀卫在地方上有卫所,其最高长官是千户。
此地卫所千户姓郭名渠。因为最近没什么事干,官员们都老老实实的,正无聊着。当他看到封蔚的侍卫拿着令牌来的时候,差点没吓出好歹。
此刻他很想给自己两巴掌。让自己乌鸦嘴!让自己说太无聊来点事做吧!现在事情来了!
德王和余柏林前去赴任之事,沿途官员都知道。金刀卫更是知道。
皇帝陛下给了德王可以随时调用金刀卫的权力,德王相当于所有金刀卫的上司,他的命令就等同于皇帝直接向金刀卫下令。
金刀卫谁都可以不服,宗室王爷公主驸马都可以不甩,但遇见德王,就得拿出十二分的尊敬。
且前来的侍卫所说之事实属重大,若是被害之人真的是金刀卫,那么这件事就大发了。
郭渠只希望,那死了的金刀卫,可千万别是自己卫所的人。
郭渠马不停蹄的带着人去见德王,当他到的时候,当地官员也满头大汗的到了。
他吓都快吓死了。
虽然沿路所有官员都期望和路过的德王和余柏林见上一见,但不是因为有这种大事发生被叫去好吧?
此刻这个官员也很想扇自己两巴掌。
让自己乌鸦嘴!说什么说不定发生什么事,就让德王和余大人主动来找自己了!这下子真的主动来找了!
金刀卫和当地官员都带了仵作,现场验尸。一群人就侯在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里,封蔚和余柏林不走,他们也不敢走,都在现场等着仵作结果。
仵作在这么多大人的围观下,压力大过山,脑袋里高度紧张之下,手上动作很快,却不敢有丝毫粗心大意。
虽然尸体被泡的面目全非,但官府的仵作和金刀卫的仵作都经验丰富,提取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因被水泡过,死亡时间很难确定,但金刀卫每个人都登基在册,这人身份只要确定了,依照失踪时间,还是比较容易确定死亡时间。
让郭渠松了一口气的事,刚刚有人来报,本地卫所的金刀卫已经全部清点完毕——因为最近没有任务,所以清点很容易,并没有失踪之人。
这人应该是外地之人。
金刀卫传递消息自有自己一套隐秘的方法,这时候官府的人就要避嫌了。于是金刀卫将尸体带回去,进行进一步检验。
只要确定这是金刀卫之人,官府就不用主导此事,但是必须全力配合金刀卫的行动,若有耽误,就准备进金刀卫喝茶吧。
地方官员擦擦头上冷汗,不知道这死的是金刀卫,交给金刀卫来破案,对他究竟是好是坏、好处是查不出来自己也没责任,坏处是金刀卫被杀责任重大,要是有本地官员插手,连带他都要丢帽子。
因金刀卫虽然遍布地方,实际上仍旧算是皇帝陛下直属侍卫,其被杀的性质十分严重。一般人不可能去招惹金刀卫。
封蔚和余柏林商议之后,决定暂时留在此地,待皇帝陛下旨意到了之后,依皇帝陛下旨意行事,看是留在这里负责督办此事,还是有人专门过来。
不管怎样,都要等着旨意到了,两人才看是否离开。
……余柏林和封蔚住在了此地,官员们一一递帖子想要来拜访,统统被挡了回去。
碰过几次钉子之后,这些人也乖乖的,不再来打扰余柏林和封蔚。
对于其余人,他们还能酸一句架子实在是太大,但对于德王而言,架子大才是理所当然。有皇帝陛下这个靠山,德王完全不需要给地方豪族面子。
至于余柏林,封蔚都不见客,他不可能做主见客,不然德王的面子往哪搁?
后来他们打探到出了大案之后,就更不敢来打扰封蔚和余柏林了,深怕惹上一身腥。
当金刀卫检验结果出来的时候,京中之人也来了。来人是和余柏林有过一面之缘的指挥佥事胡奎。
胡奎和郑牧私下不太合得来,不过公事上却很认真负责。余柏林和封蔚不担心他不会尽力办此事。
本来余柏林以为胡奎来了,他和封蔚就该继续启程了,谁知道金刀卫仵作得到的那个死去的金刀卫传达的消息,居然和他们两有关。
为了不被搜去,金刀卫本是将消息封成蜡丸,蜡丸上绑一根绳子,一头拴在牙上,一头吞进喉咙。
而这金刀卫牙齿都被砸光了,明显来人知道金刀卫藏消息的方式。而仵作是从金刀卫附中解刨出蜡丸。
那金刀卫在死之前,藏有特殊讯号,表示蜡丸在体内,已经被吞下。不过因为被水泡过,他们花了不少时间,才确定了这讯息。
这时代讲究死者为大,若不是得到那金刀卫的讯息,仵作也不会去做解剖之事,那是亵渎死者,也别这个金刀卫明显是一位有职位在身之人。在金刀卫中有职位在身,少说家中也是有些根底。
金刀卫死前身上有多处伤痕,不过死因是服毒自杀,毒是金刀卫在传达机密讯息的时候都会携带的藏在口中的毒药,就是为了担心泄密。因是那金刀卫自知不可能逃生,因此服毒自杀。
余柏林知道此事之后,不知道是惋惜还是庆幸。
见金刀卫尸体如此凄惨,众人一度以为此人肯定遭受了非人的对待。见他是服毒自杀,只希望他在死的时候没有遭遇太多痛苦。
蜡丸找到之后,金刀卫立刻呈给封蔚。
虽然胡奎已经来了,但只要封蔚还在,封蔚才是主导金刀卫之人。
封蔚一看蜡丸上的内容,气得一巴掌拍碎了桌子,手掌被木头扎的鲜血淋漓。
余柏林忙让人拿来伤药,亲自给封蔚上药:“究竟何事?”
封蔚沉着脸,一言不发的将蜡丸中信纸递给余柏林。
信纸上内容是经过特别处理的非常细小的文字,要用水晶磨成的凸透镜才能看的清楚。
余柏林一字一句读过之后,心中怒火也升腾起来。不过因为封蔚一只手已经鲜血淋漓,缠满了绷带,余柏林没有步封蔚后辙,去拍桌子。
他深呼吸了几下后,道:“此事必须立刻禀报给陛下。”
封蔚点头。他现在气得说不出话来。
密信中道,海军基地之事被闽州官员泄露给夷人,而夷人有强占瀛洲之意。
当地官员居然因一己之私,准备和夷人里应外合!并且此事还有东南海域上的一些海盗有关。这些海盗一直剿灭不尽,直到封庭登基,大举发展海上贸易之后,他们不自量力想要抢劫大晖海军保护的商船,被海军连番打击之下,才销声匿迹。
密信中道,一官员不愿意与夷人同流合污,便把此事偷偷报给金刀卫,然后让家人逃离之后**于家中。
原来那海盗怎么剿灭都剿灭不尽,东南沿海年年遭袭击,年年问中央要钱要军费,原来是因为海盗本身就与当地官员相勾连。海盗抢钱,当地官员帮忙洗钱,然后两者分割收益。
而海军一番绕过当地官员的直接打击,打的海盗无还手之力,当地官员也没了快速来钱的途径。
于是当夷人找上门来的时候,这群奢侈惯了,不习惯现在“清贫”生活的官员们见钱眼开,便和夷人勾结上了。
在他们看来,瀛洲是一片荒芜之地,上面就一些小渔村,就算被夷人占了没关系。
自己能得一大笔钱,何乐不为?
而朝廷在秘密筹建军事基地的事,他们并不知道。
当皇帝陛下下明旨,封蔚和余柏林即将上任之时,他们才知道这地方已经被皇帝陛下看中了,根本不可能偷偷让夷人占了。
可到手的肥肉他们哪会吐出去?且若是封蔚和余柏林来了,基本闽地这地方就全由他们管了,自己更加没有捞钱的机会了。
利字当头,恶从胆生,这群人居然想要抢在封蔚和余柏林来之前,给夷人传达消息,帮助夷人先把瀛洲占了。
这瀛洲还是有那么大一块地,在如今条件下,也是易守难攻。因封蔚和余柏林未到,原本将要驻扎在瀛洲上的海军还在另一个地方待着,岛上守卫的人虽然有,但在当地官员的卖国下,形式十分严峻。
而就在当地官员紧锣密鼓的准备的时候,其中一官员反水,不愿意投靠夷人。
那官员也和海盗有过勾结,也吃过海盗好处。当在涉及到夷人的时候,就触及到了他的底线。
贪污是一回事,卖国又是另一回事了。
瀛洲就算再荒芜,那也是大晖的国土。大晖的国土,怎能让给夷人?!
于是官员搜集信息,并让妻儿以回娘家的名义离开之后,偷偷将搜集到的证据交给金刀卫,然后举火**,希望以自己**之事闹大,让外地、让朝廷,注意到此地。
第116章
余柏林实在无法想象,居然有人如此胆大包天。
勾结海盗倒是每朝每代都有这么些人利欲熏心,但勾结夷人这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说是一些商人勾结夷人,余柏林还可以理解。这些商人走南闯北,对国家的观念本来就薄弱,再加上商人追逐利益的天性,如果夷人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足够心动,那么极有可能他们会投靠夷人这边。
别说夷人,就连北边的鞑子,和晖朝的仇恨可谓大过天,仍旧有晖朝的人愿意给鞑靼效劳,与虎谋皮。
但官员,就实在是太难以想象了。
若说是乱世时期,官员投靠西方列强,为了给自己一席之地,那倒可以理解。现在大晖处于十分强盛的时期,真正的万国来朝,他们这么卖国求荣,是有病吗?
且不说这叛国有多么让人痛恨,只说这可行性,就太低了。
难道他们认为,只要内外勾结,大晖的海军真的拿他们毫无办法?
而且他们如此动作,朝廷真的不会发现,不会拿他们开刀?
有钱拿,那也得有命花才成。余柏林就不信了,这些人舍得离开大晖这么繁华的地方,舍弃自己的乌纱帽,跑去夷人地盘上求保护混日子。
“他们既然这么做,自然会制定充分的计划,让朝廷不会发现他们卖国的行径。”封蔚道,“至于他们为什么认定夷人能获胜,大概是因为我们新式的火器都用于北疆战争,一南一北,他们这些地方官,可不会知道那么遥远的消息。”
“那海军呢?海军不是剿灭过海盗吗?”余柏林问道。
封蔚道:“卖国的这些人,应该是闽州靠海地方的豪强乡绅,以及以他们为核心的知县知府等地方官,闽州布政使应该是不知情的。不过……不能算是完全不知情,他不知道通敌之事,但好处肯定有拿,不然不会瞒的这么严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