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庭即位快十年了,文宗时期的印迹终于完全被抹去,如今,是天齐帝的时代。
……余柏林和军汉子们相处久了,又跟着海军多次对海盗进行扫荡,身上终于又找回了一些战场上的凶悍之气。
因本就是旧识,两人性格又合拍,李潇到任之后,两人一月之中,总会聚那么一两次。
他们不谈官场学问,只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明明两人都是朝中大官,却颇有些闲云野鹤之感。
两人这段时期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也呈现两极分化。
比如余柏林,一方面,他这一段时期创作了许多军旅生涯的豪迈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田园派的作品。
只看田园派的作品,还以为是隐居山间的闲云野鹤所写。
李潇当看到余柏林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笑话他。
余柏林便开玩笑似的,将自己类似作品落款,写作“闲鹤先生”。
于是后世称呼余柏林,便是名柏林,字长青,号闲鹤。
事实上余柏林并未真的号闲鹤,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之后也并未用此别号。
余柏林和李潇走得近,封蔚又有些不乐意。不过他也不会说出来,而是余柏林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不捣乱,就跟着。反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又不是不会。
李潇受宠若惊,心想余柏林果真说的不错,德王只是本来就是那一副冷脸,并不是对他有额外的恶感。
其实,他哪知道,封蔚只是黏余柏林黏的紧而已。
虽然封蔚不常提笔,但他被皇帝陛下亲自教导长大,该学的一样没拿下。
余柏林和李潇谈论诗词,他偶尔也会诗兴大发来那么一两首。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但数量大了,总会撞上几首不错的。
封蔚是个好面子的人,他每写完一首,就让余柏林点评。若是余柏林说一般,他就毁掉。到最后,他只留下三首不错的诗词。
后世提起封蔚,都说封蔚其实是大诗人。因为他仅存的三首诗词都是上佳之作。
后世研究者叹息,明明封蔚和余柏林同时期,感情也十分好,封氏王朝又没有中途断过,按理说,封蔚的作品应该很容易流传下来,结果只有三首。
他们哪知道,封蔚并不是什么大诗人,不过是只写了这么三首好的,其余都被他撕掉了而已。
第125章
余柏林看着面前的小少年,神情一阵恍惚。
“表叔。”少年怯生生道。
“博闻。”余柏林叹了口气,伸手拍了拍少年的肩膀,道,“都长这么大了。”
一晃眼,苗苗都快十岁了。
小宝比苗苗还大一岁,现在也是个小少年了吧?
大宝已经长大了,听闻陛下和娘娘正在替大宝张罗太子妃的人选。待他重新回到京城,说不定大宝都已经成亲了。
虽然余柏林仍旧和大宝小宝保持着五六天一封信的通信频率,但这个时代既不能视频也不能打电话,甚至连照片也没有,余柏林很是想大宝小宝了。
冯博闻低下头,看着脚尖。
他幼年的时候,曾经在余柏林家待过一年。
那时候太过年幼,他已经不大记得当初的事,只是隐约记得那时候很高兴,很快乐。
他被爷爷带走之后,就一直孤零零的。
五六年过去了,再看到表叔,他发现模糊的记忆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表叔好像一直没变过。冯博闻心想。
冯努因为太过在意冯博闻这个独苗,担忧余柏林会“逼迫”他将冯博闻过继,因此将冯博闻带离京城。
之后他和余柏林每年还是有联系,送的礼也十分丰厚。但他自知理亏,知道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这是他心魔,即使知道余柏林人品,他还是会担忧,会害怕,会惶恐。因此,这么多年他和余柏林只是书信联系。
虽然他是皇商,但负责的是海外贸易之事,并不用回京城。之后他干脆将家也搬走了,跟余柏林更是未曾见面。
余柏林在危难的时候,冯努不遗余力的帮助照顾余柏林。待余柏林发达之后,冯努却因这种心病疏远了余柏林。
真是人心难料。
不过余柏林并未因此而对冯努起芥蒂。
他明白冯努独子的身亡,是一根刺,扎在心中,伤口永远也不会好。
冯博闻就是冯努的一切。
为了冯博闻,冯努再小心也不为过。
而且冯努也了解余柏林,知道虽然如此,当冯家有事,余柏林也不会袖手旁观。
事实上,冯努除了带走冯博闻,并不常与余柏林见面之外,并没有做对不起余柏林之事。
甚至因为心里愧疚,冯努每年都给了余柏林大批分红,几乎家里一半收入都给了余柏林。
大概在冯努心中,余柏林也相当于他半个儿子了。
待余柏林来到瀛洲之后,因为是海上航路必经之地,冯努和余柏林的联系频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两人也似乎渐渐恢复到以前的亲密。
只是冯博闻被留在家中读书,余柏林仍旧没见过他。不过倒是从书信中指导了一下冯博闻的学问。
冯博闻的读书方面的才华算不上佼佼者,但在同龄人中还算踏实。
如果老老实实的读下去,弱冠之前,秀才还是能通得过的。
不要以为这时候得秀才是不中用。弱冠秀才,而立举人,不惑进士,都是青年得志。
余柏林及他那一帮友人是特例。
整个大晖也就那么一小戳顶尖的读书人。他们属于最顶尖的一批。
冯博闻此次来找余柏林,是因为冯努重病,眼看不行了。
冯努近二十才得了儿子,他的儿子也是近二十才有了苗苗。
算起来,现在冯努已经天命之年了。
这个时代的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不长,冯努前半辈子遭逢大难,后半辈子为了给孙子拼一个前程,拼一份家业,又十分操劳。
积劳成疾,如今油尽灯枯,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身体底子亏了,就算有再好的药,也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冯努儿子儿媳已经过世,族中虽然还有亲戚,但他担忧冯博闻年幼被人欺负,因此特意遣冯博闻过来,求余柏林撑腰。
即使余柏林公务繁忙脱不开身,但只要他派遣一二下属随从陪着冯博闻,冯家其他亲戚就不敢乱动。
余柏林算了一下,跟上司封蔚告了半个月事假。
海军第一批有内燃机的海船已经投入使用,只是不用于民用。不过余柏林可以借职务之便乘坐。冯努的家安在花城,从海上过去,四五日就到了。
封蔚倒是想陪着过去,被余柏林拒绝了。
再怎么说,冯努也只是皇商,若是德王过去,声势太大,树大招风,反而不好。
因冯努病入膏肓,余柏林带着冯博闻,当日就匆匆离开。
冯博闻虽然乘坐过船只,但这种装了发动机的船开始第一次坐。
余柏林当时第一次看到成品的时候也很惊讶。
发动机都是从小型的开始。无论是蒸汽机还是内燃机都是先用于推动小型机车。之后才是火车轮船的出现。
大晖的工匠们步子迈的十分大,直接就先装到海船上,还成功了。
虽然这海船比起后世的轮船吨位小太多,但胜在灵活。在海战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况且,只要成功一次,之后改进还远吗?
大的轮船指日可待。
冯博闻第一次坐这么快的船,不过他好歹常在船上玩耍,并不晕车。
在船上的几日,余柏林很快就重新博得了冯博闻的尊敬和好感。只是现在冯博闻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单纯天真,因此两人的相处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样亲密了。
余柏林遗憾之余又有些欣慰。冯努放养似的教育方式,余柏林是不认同的。
但幸亏他给冯博闻找的先生和寄养的友人品德还算端正。虽然过于方正了些,至少冯博闻没有学坏。
只要冯博闻品行端正,哪怕能力差了些,他也能保其一辈子安顺。
这也是他唯一能报答冯努的地方了。
这大概也是冯努唯一请求的地方了。
余柏林知道冯努的心思。他不求冯博闻有多高地位,大概是亲人相继离世让他打击太大,他只希望冯博闻能平安。
若是要让冯博闻将来有一个好前程,他就不会将冯博闻带离京城。就算想对余柏林表现出拒绝送养冯博闻的态度,他大可以在京城选择一友人寄养。
余柏林和皇室亲近,冯博闻只要留在京城,肯定从小就和皇子在一起长大,将来怎么也能得个面子情,有一个好前程。
但冯努很害怕。
大概这个时代的百姓,大多都挺害怕皇帝。
冯博闻和皇子玩得好,冯努并没有想到冯博闻将来的前程,而是想到的危险。
伴君如伴虎的危险。
他家不过是被牵连就家破人亡。冯博闻和皇子走得近,将来一个万一,就算是余柏林也保不住他。
可以说冯努太过小心谨慎,也可以说冯努掐断了冯博闻的青云路。
可他就冯博闻这一根独苗苗,再小心谨慎也不为过。
余柏林理解冯努,因此也并不主动提出帮助冯博闻的事。
冯博闻现在也懂事了,知道他爷爷的心情。
他觉得自己很理解。但是现在看着余柏林身边的排场,他又不由想着,若是自己没离开表叔身边,被表叔教养长大,现在该是何种样子。
不过冯博闻毕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即使他常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也没有打消他的孝顺之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