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牛肉羊肉这类易得的东西,淡水里的珍稀鱼虾,晒好储存道现在的山珍干货,甚至海里的一些鱼贝类都是有的。
种类不及现代,也够令人眼花缭乱。
余柏林一边吃一边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天天巴着封蔚吃好穿好,等入朝为官搬了家,肯定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
谁曾想,宫里有人和他想的一样。
帝后二人在德亲王府吃过火锅,过年这顿年夜饭,一家五口人自然也围在桌子旁吃暖烘烘的火锅。
礼仪礼节对于小家而言什么都不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聚在一起吃好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封蔚喝了几口温酒,对着他哥他嫂子叹气道:“一想到长青入朝为官之后肯定得另搬宅子我就难受。”
封庭和成皇后也面带难色的点了点头。
毕竟现在不比以往,封蔚不能和他们住在一起,本来就很孤单。封蔚从小就是个喜欢热闹,却又很难和人相处的,难得有个人入了他的眼。
再说了,他们跟所有父母(?)一样,即使孩子(?)长的再大,在他们眼中,都是小小的那一团,没人照顾着,怎么都不放心。好不容易有人照顾封蔚照顾的妥妥帖帖。
后来封庭道:“这有什么难,若能得中一甲肯定是我赐宅子给他。”
只要余柏林能进殿试,封庭就没想过给他一甲之外的名次。
封蔚想想也是。到时候赐宅子赐到隔壁不就成了,也就是再打掉一面墙的事。
他一高兴就喝多了。
他哥也喝多了。
于是两兄弟联手在屋里又唱又跳。成皇后温婉的笑着,跟两儿子坐在一旁给他们鼓掌喝彩。
直到两兄弟越跳越高兴,要上房揭瓦的时候,成皇后才娉娉婷婷的走过去,让人把两个醉鬼架走。
从喝醉酒后的举动来看,封蔚和封庭的确是同父同母亲兄弟无误。
……正月过,百官重新上班的时候,封庭终于改元了。
这新的一年,就叫做天齐元年。
改元之后,封庭所做第一件轰动朝堂的大事,就是给他爹追封皇帝。
平常而言,若是皇帝无子,宗室子继位,是没资格给生父追封。但封庭不一样,他并非过继给先帝,算不得先帝的儿子。封庭的爹又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当年武宗死的时候,本该成为皇帝的。
只是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暴毙”了而已。
若文宗稍稍“大度”些,本就该把光穆太子追封为皇帝。
所以现在封庭追封他爹,大部分坚持正统的官员是赞成的。
他们认为先太子早就该追封皇帝了。
但反对的人也有。不管何种心思,反正就要死要活的反对。
“没人能阻拦我们。”封蔚道,“若闹得过分,我哥不止要追封,还要把前面一个皇帝的名号撤了。”
封蔚说后,也觉现在不应该跟余柏林说这些,便岔过话题。
余柏林心中叹息。
看来当年光穆太子之死果然有内幕。但已经过了十几年,文宗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有什么证据也早就没了。
皇帝若要国家安稳,只能将此事作为悬案,避而不谈。
但若连追封之事都被阻拦,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说来,这只是一种妥协的讯号而已。
果不其然,很快封蔚携带的阴暗气息就没了,看来追封之事有结果了。
之后,光穆太子被追封为穆宗皇帝,先太子妃被追封为慈贞皇后的旨意果然昭示天下。
对余柏林而言,其影响不过是封蔚接连在宫里住了几日,回来后又独自醉过几次而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过了四九之后,天气渐渐转暖,余柏林接到的邀请又多了起来。
经过赵信和卫玉楠的牵线搭桥,余柏林和这两人的同窗好友有了解除,再加上敦郡王府上的“同仇敌忾”,关系也就亲近了一些。
不是所有人都和赵信一样擅长诗词,与余柏林一般,早早的写出了让读书人承认的经书集注的更少。因此各种读书人的聚会,自然是不能少的。
在封蔚的帮忙下,余柏林挑选了一些聚会参加,又结识了两三友人。比不得赵信和卫玉楠这种可以交心的挚友,但也聊的比较投契。
天气没暖几日,突然又来了倒春寒,飘起了比冬日更大的鹅毛大雪。
一向身体倍棒的封蔚,居然受了风寒病倒了。
或许是不常生病的人生起病来更加难缠,封蔚折腾了好久才勉强好转,但仍旧咳个不听。
封庭心疼的不得了,几乎快要把御医院全搬到封蔚王府去了。封蔚病稍稍好些之后,封庭也不让封蔚上班,让他完全休养好再说工作的事。
封蔚终于有机会住进自己的温泉庄子,没事就去泡泡温泉逛逛山上的寺庙,特别惬意。
余柏林本来担心患了风寒的人不适宜泡温泉。不过御医说封蔚的风寒基本上已经好了,每天泡一会儿温泉,多补充点水分,反而对身体有益,余柏林才放心。
住到温泉庄子,自然没那么多应酬。碰巧余柏林读书遇到了瓶颈,偶尔翻开自己几月前所着《春秋浅谈》,觉得里面一些内容不够完善。
《春秋浅谈》热度道如今依旧未消,不但成为京城学子读春秋必备的参考书,也渐渐被人带到其他地方,传播开来。
经过许多人推荐之后,细品余柏林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余柏林注经的质疑渐渐消失,还有不少心胸开阔的大儒前辈对余柏林此书公开赞扬。余柏林若想写一本正统的注经,条件已经成熟。
他之前的“浅谈”,的确只是浅谈。许多心里明白的理论,只是给出一个“猜想”,一个“引导”,让其尽力符合自己“读书笔记”的套路。
现在这些“猜想”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甚至已经有人在文章中开始写这些“猜想”。再过一段时日,估计就会有人以他这本书为基础,来写书了。
在闭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起懈怠之心,且也难以查缺补漏。
余柏林虽也做了许多之前的会试题,但作文水平高低虽能让老师判定,但会试题要撞中基本不可能,还是得加深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才成。
着书过程,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下定决心之后,余柏林开始着手重新写书。
有了上一本书的阅读基础,这一次余柏林着书的进展就要稍稍快一些。
他现在主要补充的是,在自己这本书出来之后,看过这本书的读书人们所写的文章和书评。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会给他很大启发。
写浅谈的时候,关于春秋的着作已经看得差不多,现在余柏林开始看其余四书四经的着作。
若要注经,自然不能讲四书五经割裂开来。四书五经是一个完整的入学体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会让其变得支离破碎。
余柏林着书虽为了在会试前扬名,但若写出自己会遗憾的书,他心底也难以接受。
就算不能做到最好,也要竭尽全力。
张岳得知余柏林在研读其他四经的时候,提起来的心终于放下。
许多读书人选择本经之后,急功近利,对其余四经弃之如敝履。可真能在一经中得到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精通五经的人。
只有精通五经,才能看到其蕴含的精华所在。
余柏林年纪在那,张岳并不要求余柏林达到精通五经的程度,但粗通五经则是必须的。
若不能粗通五经,会试中文章必然不能进入上等之列。
张岳还想余柏林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提点,没想到余柏林自己开始钻研起来。
张岳虽然自己精通五经,但他为了给余柏林牵线,向余柏林推荐了自己治其他经书的好友,让余柏林可以写信向他们请教。
这让余柏林着书的准备更加如鱼得水。
余柏林请教的人之一,就是赵信的父亲赵卿。
本经想来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赵信能得到诗经魁,赵卿自然是治诗经的大家。
赵卿本来对余柏林就颇有好感,认为此子非常有灵气,且他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他认为余柏林不急不缓,有大智慧。
余柏林向他请教《诗经》,他自然欣然同意。
经过来来回回的书信之后,赵卿把自己关在书房许久,然后拿着余柏林的书信去找了赵老爷子。
两人谈论了许久,把赵信叫来。
赵信从书房出来之后,整个人都是飘忽着的,似乎受到挺大打击。
而后赵信读书更加勤奋,这是后话。
余柏林经历了几月的沉淀,在春季结束之前,再也未接受任何邀请。待立夏之时,他终于有底气动笔了。
按照余柏林后世的观点,注经共有三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称“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这一层次是无限度的追求圣人本意,探寻圣人当时着书的真实用意;第二种层次为“托古言志”,为理学一派所有。根据圣人之意,根据当今实际情况,进行发散;第三种层次则是心学。即圣贤再有道理,那也只是圣贤的道理,不是我的道理。我只认同我的道理,用自己的想法注经,甚至与经书中圣人真意辩论。
即识之、用之、驳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余柏林所在时空,研究四书五经的学者已经在第三种层次发扬光大。不只是研究儒学,其他学问,也多用这三种方式。
但目前而言,余柏林只能进行道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太超前了。
孟子曾言:“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当今读书人也秉承这个思想,道统传承,自古以来,圣圣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余柏林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大潮流。
他可以在其中加入新颖的东西,加入后世之人的研究和见解,但他只能“用”,不能“驳”,不然就等着犯众怒吧。
或许等他威望更重,年龄够大的时候,能“大胆”一次。
打好腹稿之后,余柏林开始动笔。他按照层层递增来写这本注释。每一章节注释,都先求圣人之意,然后抒发自己见解。每日若顺利,能成两三千字。有时需要去古书里反复求证,就只能写百余字而已。
《春秋》仅一万八千余字,加上余柏林注释所增字数,就算多个四五倍,也就四五万字。一两月时间,足够成稿。
在这部书中,余柏林用上了标点。
说起标点,余柏林并未想到它会被读书人接受的如此快。
按照后世的观点,一直没有标点问世,涉及方方面面复杂的原因,其中愚民一说最为盛行。
但事实上科举盛行之后,寒门学子皆可读书,读书人越多,中的者越多,当地官员文德教化之功越大。除了少数奇葩王朝因以少数统治多数,必须禁锢人的思想之外,其他朝代对教育都十分推崇。
教育越兴盛,人才越多,皇帝可用之人才越多。
只要不是“歪门邪说”挑动“反叛之心”,皇帝是乐意推广教育的。
而余柏林标点的推广,却不是因为皇帝要推广教育,而是因为他写在浅谈中的一句话而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