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养尊处优的贵气可是要经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余柏林身上的气度,自然也是后天培养来的。
他前世也是从小接受这些礼仪的熏陶,到快成年的时候为避难被丢进了军队,才断了这层学习,在特殊部队呆了挺长时间,因伤退伍后从商,最后只拿干股当上了富贵闲人,潜心接了老师的班,研究国学,成为国学大师。
既富且闲,年纪轻轻就过上了提前养老生活,这浑身富贵气息就是这么闲出来的。
到了这个世界之后,他住进了德王府,知道礼仪对他之后仕途的影响,便托封蔚关系,专门给他找来了宫里的礼仪老师,刻苦训练。再加上张岳的言传身教,逐渐让余柏林把两个世界的礼仪混合在一起,糅杂出一种独属于他的举止气度。
总的来说,唬得住人,站出去说是传承几百年的世家培养出的贵公子,绝对没人怀疑。
正是这样,也唬住了书院的学生们,还以为余柏林是卫玉楠家哪位小辈,要为入学做准备呢。
余柏林向卫玉楠“挑战”,也被称作是一家人“内斗”,让这群读书人分外兴奋,还纷纷下“赌注”。
这些赌注自然都是文雅的,不可能赌文钱。赌注可能是一杯酒,可能是一首诗,可能是一幅字画,也可能是高歌或抚琴一曲。
无论谁赢谁输,接下来肯定会非常热闹。
一些刚进书院,自诩“正统”的书生很不适应这种热闹的气氛。在他们看来,读书人应该是严肃自持的。
就想刚才有人看到余柏林等人衣冠不整,想要出言训斥一样。
不过这些人刚发牢骚,就有人驳斥。
他们现在所做的事,都是《礼记》上记载的雅事。读书人也是人,他们为何不能开开心心,非要板着一张脸,好像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
孔圣人在有朋友相聚时,也很快乐。他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当然也很快乐。
那些书生心想,也是。若是亲朋好友相聚,都要板着一张脸,确实非常奇怪。
大家都是年轻人,放下心中那点纠结之后,很快就融入进来。能被松涛书院层层筛选进入书院学习,并且经过优胜劣汰留下来的人,大多不但天赋高、够勤奋,品行也是很端正的。
最后投壶比赛只剩下卫玉楠和余柏林两人,其余人统统“失去比赛资格”。
卫玉楠和余柏林两人目前都是“全壶”,不分秋色。
最后见这样子比下去,两人分不出胜负,周围围观的学子们便提议用特殊的投壶方式来决出胜负。
即“骁箭”和“贯耳”,
“骁箭”前面已经解释,为将箭投入壶中之后,箭从壶中弹出回到投壶者手中,投壶者再继续投中,称之为“骁箭”。
前朝有一个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皇帝投壶,“辄赐金帛”。
卫玉楠和余柏林就是比试,谁能“骁箭”次数最多,即谁的箭没投中壶内、没反弹回手中,就算输了。
而“贯耳”顾名思义,则为将箭投进壶两侧的耳朵中,难度自然比投入壶中更高。
对于这种高难度的比赛,卫玉楠和余柏林都充满斗志。最终“贯耳”两人八支箭矢全中,不分秋色;“骁箭”卫玉楠一箭六十五次反,余柏林则超过了一百次,看样子若不是投腻了,还能继续下去。
卫玉楠大笑着对着余柏林作揖认输,喝下一满碗的酒。
赵信见卫玉楠居然投壶输了,十分高兴,就像是自己赢了似的。他当即借来古琴,高歌一曲《狸首》。周围学子兴致也高,一些高歌附和,一些击掌打拍子,一些琴音相和。当夜色降临,华灯高上之时,书院里的老师们也纷纷出来,和学生们一起热闹。
之后大家稍稍收拾一下,去往已经没有闲杂人等的魁星楼,开始拜魁星。
余柏林等人白天已经拜祭过一次,这次自然只能在一旁旁观。待大家拜祭结束之后,他们相约去街上看花灯。
七月七和正月十五一样,夜晚街上都会开宵禁,挂上花灯,一路上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这时,连规矩最严苛的人家,也会允许未婚女子们带上纱帽,在下人的簇拥下,去赏花灯猜灯谜,逛街买东西。
这个夜晚,也是许多男男女女难得一次可以自由“相看”的时候。许多已经订婚的男女,正好借此机会“偶遇”,培养感情。
书院这一群人浩浩荡荡出来,很快就引起不少人注目。余柏林正准备和赵信等人一起行动,突然感觉衣角被人抓住。
他低下头,就看到小宝那一张宛若遭到抛弃的哭丧脸。
余柏林吓了一跳,当即把小宝抱起来,惶恐的四处张望道:“你怎么在这?你一个人?没人跟着?封……封二呢?!”
小宝不过两岁,走快了还会变成滚的,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出现在这里,可不让余柏林差点吓破胆?
小宝吸了吸鼻子,肉呼呼的双手抓着余柏林的衣领道:“叔……带小宝来的。叔说,林不要小宝了,不陪小宝看灯!”
“呜呜,小宝错了,小宝不该多吃冰,不要不要小宝。”小宝把头埋在余柏林胸口,放声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正和友人聊得开心,突然发现余柏林掉队的赵信找来,见余柏林怀里抱着一哭嚎的小孩,正一头雾水。突然间一脸为难的余柏林似乎看到了什么,一脸怒气的冲上去,一脚踹上去,直接把那人踹了个大马哈。
赵信:“……”这是什么发展?目瞪口呆中。
书院虽然在城中,但地处偏僻,基本上已经算是城郊处,现在入夜,街道灯火通明,书院门口却并没有行人。同行的学子也在小宝拦下余柏林的时候,渐渐走远。
余柏林没见到回来找他赵信,以为周围没人,见到躲在树后的封蔚,就是火气直冒三丈,冲上去就是一脚。要不是他怀里还抱着小宝,肯定还会补上两拳。非给他画个熊猫妆不可。
大宝本来被封蔚抱着,还捂着嘴,就怕他出声让余柏林听见。封蔚见余柏林冲过来时,把大宝放地上,回头就要逃,结果还是被一脚踹到屁股。
在权衡继续被揍和丢脸两个选项之后,封蔚选择立刻扑地不起。
余柏林:“……给我起来!”
这里是外面,还要不要脸了!
封蔚不理睬,继续装死。
余柏林:“再不起来我又踢了。”
封蔚才慢吞吞的爬起来,掸了掸身上的灰尘。也幸亏他扑在草丛中,不然肯定灰头土脸。
“小宝乖,别听你王叔胡说。”小宝看他王叔立扑了,哭声梗在喉咙里,发不出来了。
虽然小宝年纪还小,但余柏林揍封蔚的时候,一定是封蔚干了坏事才会这样,他还是知道的。
所以说王叔干了坏事?什么坏事?对了,林说王叔说谎了。
林没有生小宝气!林没有不要小宝。
小宝多聪明的孩子啊,瞬间想明白了。他在余柏林衣服上蹭掉了鼻涕和眼泪,然后举着肉爪子,对着封蔚一指,奶声奶气道:“王叔!坏!”
赵信差点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
他终于认出来这是谁了,不是德亲王封蔚吗?!刚长青踹的是封蔚?
虽然他和卫玉楠经常合起来跟封蔚作对,那也只是占嘴皮子上的便宜。他知道封蔚不会和他们两计较。但内心里,他们对皇家可一直抱有敬意,绝不可能……绝不可能像余柏林这样,一脚踹上去!
而且他对冷气直冒,像个木头人一样的封蔚很看不惯,或者叫相性不合,可也知道封蔚武力值不低,哪是人一脚就能踹的到的?
余柏林……威武。赵信抹了一把汗,从阴影里走出来,干笑道:“好巧啊,德王爷。”
封蔚这厮脸皮厚的很,一点也没有在熟人面前丢脸的窘迫,很冷淡的应答了一声。还是那一副不冷不热的死人脸。
按照以往时候,赵信就该出言讽刺了,不过余柏林把他吓到了,他担心余柏林对封蔚不敬,被怪罪,才把身段放低了一些。
言下之意,看在我和赵家的面子上,别和余柏林一般计较。
大宝躲在余柏林的身后,拉着余柏林的衣角,偷偷探出脑袋。
余柏林今天说要和友人出门拜魁星,封蔚和大宝小宝还等着他回来一起逛花灯。
一年两次的花灯!怎么也要一起看!
本来皇帝皇后也想出来,被突如其来的事绊住脚,十分遗憾的让封蔚带着大宝小宝多玩一会儿,大宝晚上就住德王府了,第二天给大宝放假,不上课。
结果余柏林居然遣人回来说,要和朋友晚上一起看花灯,不回来了,让封蔚带着大宝小宝去玩。
这下三人都不高兴了。
小宝当即就要哭出来,封蔚还火上浇油,说小宝不乖,余柏林不要他了。
这不,小宝就哭着要来找余柏林。封蔚得了借口,就兴冲冲的找过来了。他们还在门口躲了一会儿。就等着余柏林出来,然后让小宝去扑。
封蔚没说,余柏林大致也猜得出封蔚所想所做。若不是赵信还在这,他一定会忍不住揪着封蔚的耳朵训斥。
带着两位皇子来到这么多人的地方,若不是自己恰好落单,岂不是让这么多人看见?看!这不就被赵信发现了!
“哈哈,原来长青和德王殿下的交情不浅。”赵信继续干笑。他刚才还在担心余柏林,现在哪能看不出来,封蔚根本没生气?而且刚才余柏林怀中小孩叫封蔚王叔!
余柏林嘴角抽了抽,他已经不知道怎么解释了。能说他无意间捡到一陌生落单小孩,然后误以为封蔚是人贩子所以把人揍了吗?
而那“陌生小孩”之一的小宝已经不管他王叔,开始破涕为笑,抱着余柏林的脖子,嚷着看花灯;“陌生小孩”之二的大宝则拉着余柏林的衣角,仰着头,一脸亲近仰慕,嘴里不停的叙说自己最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一脸求表扬的态度。
至于“人贩子”封蔚……他正在装酷。
余柏林心好塞。他阴森森的看着赵信一眼。干脆灭口了吧?
赵信打了个寒颤,哪来的杀气!
第42章
余柏林最终还是没有灭口。
怎么可能灭口……
赵信虽然吃惊,太过震惊而掉线的智商重新上线之后,他知道无论背后有怎样的理由,都不是他能问出口的。他很体贴的自己转移话题,并询问封蔚意见之后,很体贴的提脚走人。
他不需要讨好封蔚,自然不会死皮赖脸的留下来。封蔚明显是来找余柏林的,作为好兄弟,他就决定狠心的扔下余柏林一个人面对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永远一副死人脸的封蔚。
赵信回到大部队之后,陈磊没见到余柏林,忙问道:“长青怎不在?”
赵信装作平静道:“家里有人叫他回去,或许有什么事吧。”
卫玉楠也问道:“可是有什么难事?”
赵信笑道:“哪有什么难事,不过是家里来了什么人,让余柏林回去见见。”
陈磊和卫玉楠放下心来。之前才出了婉丽公主那档子恶心事,可别又有什么人蹦出来了。
一旁的人本以为那少年郎是卫玉楠亲戚,却见余柏林已经离开,卫玉楠还不知情的样子,才知道少年郎不是卫玉楠亲戚。
难道是赵信亲戚?
之前闹哄哄的,周围学子除了陈磊之外没人和赵信、卫玉楠熟悉,最多只是认识,不好意思询问。而老师出来的时候,就准备去拜祭了,也没来得及。现在闲下来了,书院的老师看余柏林很顺眼,也以为这是将要来就读的学子,便开口询问身份。
赵信失笑:“不是我家亲戚。夫子之前不是说想见见写了《浅谈》和《集注》的余柏林吗?刚才那少年郎就是余长青了。”
夫子一听,不由捶胸顿足。早就想着跟那解元郎聊聊《春秋》,谁知道居然把人放过了!他可有一肚子问题要和他辩论呢!
其余人竖着耳朵偷听,听到那少年郎不是什么即将入学的晚生后辈,而是已经成名的余解元,脸上表情也是很精彩。
没想到解元郎是这等风采的人物,真是名不虚传,根本看不出来是寒门士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