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封蔚都给他编了一个“认识于微末”的人设,那么就算有人黑他抱大腿又如何?不服憋着。
余柏林之前藏着掖着,一是烦心别人流言蜚语,二是担忧别人不好针对封蔚和陛下就拿他这小虾米出气。
现在看来,陛下对朝中控制力度超出他的想象,陛下和封蔚想要护着他别人哪怕想殃及他都难——如之前婉丽公主一事。那么他又有何担心的?
至于流言蜚语,他两本经义一出,就算再酸他年龄的人,都承认他学识担得起大儒之称,而不是以前的神童。他有才华,又于患难中结识,别人最多酸他运气好,而不是嘲笑他是趋炎附势之人。
那么几句酸言酸语也就与名声无碍了。
封蔚听余柏林解释之后,也放下心中担忧,笑道:“也对。我两回到京城之后,也将交情公开吧。我看会试,还会不会有人像乡试之时那样欺辱你。”
封蔚还对余柏林乡试被安排到最差的考号而耿耿于怀。
余柏林道:“那必是不可能的。不过就算再来一次,乡试我能考中解元,会试也必不会影响我发挥。”
封蔚点头。他对余柏林是非常信任的。
不过到会试的时候,封蔚还是愁得团团转,恨不得进考场守着余柏林考试,这就是后话了。
大致据高考半年前家长们也会觉得自己会很淡定,很相信自己的孩子。而到了高考那天,就寝食难安,是一个道理。
余柏林跟陈沛说明之后,也并没有立即离开苏州。
他仍旧偶尔去元源书院与书院中老师交流学问,只是不再住在元源书院了而已。
去元源书院的时候,余柏林也会将封蔚带上,对外仍称呼是老师张岳家子侄,随他一同来江南,并且保护照顾他。
余柏林出远门,自不可能一个人出行,有人陪同很正常。而且封蔚虽不喜与文人打交道,但也并非粗人。他虽出生时家中便已经陷入困境,可封庭是由名师大儒教导,其才华教导封蔚绰绰有余。再加上封蔚和余柏林解释之后,受余柏林熏陶,对儒学见解不低。且封蔚身居朝堂高位,眼界也不一般。与困于书院的这些儒生聊天,不仅不会被人看轻,反而让他们惊讶赞叹。
封蔚为此得意了许久。
余柏林看着好笑。
封蔚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交流时只捡自己擅长的说,别人又因封蔚冷脸,不会主动找他说话,当然封蔚表现出来的水准就更高了。
在与书院中人交流同时,余柏林也托书院老师,得到了各个私家园林主人的邀请帖子。
他记得封蔚来苏州时,心心念念要去逛园林,看看苏州的园林和京城的园林有何不同。
封蔚还以为余柏林忘记这回事了,见余柏林记在心上,非常高兴。
得到邀请的帖子之后,余柏林只要递上帖子,主人若有空,就会带余柏林去逛园子,并不用特意等主人家设宴的时候。
恰好苏州有一处园林是书院任教的一位老师堂亲家业,余柏林便在那人的陪同下,先去那座园林。
那园林和其他园林相比,更别出心裁一些。园林名叫“竹园”。园如其名,园中草木基本为翠竹,建筑也多为竹制。
竹园主人姓邓,字君守。邓君守刚到天命之年,身体硬朗,听到子侄带饱学之人来逛园子的时候,不仅欣然同意,还亲自陪同。
余柏林与邓君守见礼之后,介绍封蔚有官职在身。邓君守明了,见封蔚不和余柏林一样拱手为礼,仅颔首而已,并不感到心里不舒服。
邓君守也曾做官,后赋闲还家,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封蔚既然有官职在身,听闻又是京城世家,对一平民的确不需行礼。
邓君守若是多德高望重之人,封蔚倒有可能多几分礼节。
竹园中只有翠竹,景色却并不单调。苏州工匠匠心独运,将池塘假山、亭台楼阁与翠竹穿插在一起,步移景异,不愧有“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之赞,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封蔚眼中兴致甚浓。
京城园林多大气恢弘,和苏州小巧别致,如写意山水般各有所长。
只是他觉得,余柏林周身气质,似乎与这苏州园林更般配一些。余柏林早晚会另建一府,他早已圈定隔壁,正想着早一点给余柏林修建好,待余柏林金榜题名之时,再将其送给他。
封蔚一直对其建造风格犹豫不定,现在见到这园林,心中终于有了大概轮廓。
工部工匠也有苏州人,想来他们对这江南园林风格很熟悉。
园子并不大。邓君守见余柏林和封蔚眼中赞赏惊叹之意,心中十分得意。他又听余柏林谈吐,对余柏林很欣赏,便留两人,吃一顿有竹园特色的饭菜。
他们在园林中心一竹亭入座,桌椅都为竹子编造,周围一圈水一圈翠竹,层层叠叠,忘之不尽,入耳泉水叮咚,竹叶沙沙,甚是惬意。
说是竹园特色的饭菜,自然和竹子有关。
壶中清茶泡着的是嫩竹叶,配着各色肉类的配菜是竹笋,烧的柴火是竹枝,还有一道特色烤肉是竹鼠,连米饭都是用竹筒蒸出来的。
做饭的厨娘手艺也不错,将竹子清香都引了出来,吃的人满口竹香,十分惬意。
离开之时,余柏林根据传统,要留下字画或诗作。因他不便在生人面前显露身份,便留下一副墨竹图,落款和题字却空着。
余柏林解释道,明年他要应试,若考中,便回来来信要回这幅画,补上题字后寄回来。若考不中,便不回来了,邓老把那画丢了便是。
文人多有个性,邓君守听闻余柏林所言,觉得这倒是一件雅事,便应下了。
他以为余柏林所说应试是进学,心想余柏林连秀才都不是,自己留下其画作也是占位置。若余柏林得中秀才,再补上落款,他挂上这幅画,也有面子一些。
邓君守也是文人,以举人之身做官。虽没考中进士,眼力也不错。一番交谈之后,已经认可了余柏林才华,认为余柏林明年进学把握还是很大的。
他却不知道,余柏林所说应试,是应春试。若他知道,肯定立刻让余柏林留下落款,不用待应试之后了吧。
应该说,余柏林只要说出自己真名,邓君守定会抱着余柏林胳膊不放。一副墨竹图算什么,奉上千金,来首题诗啊!不然再来一副字画也成啊!
实在不成,在《浅谈》和《集注》上签名留字也可以啊!
然而邓君守并不知道。
所以当他收到余柏林寄回来的墨竹图,看到落款,捶胸顿足,长吁短叹,可想而知。
不只是邓君守,余柏林拜访的其余园林的主人也是一样。
大概余柏林还未及弱冠,又说明年应试,明年又无乡试。以己度人,旁人都以为余柏林是应秀才试。邓君守让余柏林留下墨竹图,一是自己的确欣赏余柏林谈吐,二是有子侄一同前来,给子侄一个面子。
即使被允许逛园子,主人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求留下字画的。
余柏林“连秀才都不是”,主人家大多不会特意请求。主人家不请求,余柏林也不会主动提起。
最终,除了邓君守之外,只有一位园林主人向余柏林讨了一副字。还不是题诗也不是对联,仅仅是四个夸赞风景的字而已。
余柏林照旧说应试之后再来讨要,落款后再寄回。
当这家主人得到余柏林寄回的字之后同样悔之晚矣。
而当这两人把余柏林之事传出去之后,其余人知道那逛园子的少年郎便是余柏林之时,其郁闷程度,让那两人心里好一阵舒爽。
至少他们慧眼识珠,让余柏林留下了字画了啊。
园林再多,出名的也就那几个,再加上园主身份限制,余柏林不可能各个都去拜访。最终逛完想去园林,也不过花费了几日而已。
余柏林算算自己在苏州待的时间已经够久,留在别宫侍卫也该担心了。便与书院老师以及陈沛告辞,与封蔚回到杭州。
……
这时,余柏林到江南,已经一月有余,离离开京城,已经两月。
因有李湘陵所给消息,和那死去之人留下证据,刘淳进展很快,对江南官场之事,已经掌握大概。
封蔚与刘淳商议之后,觉得此事正是回京之时。
他装作已经收集好证据,启程回京,让江南官员们松懈下来。刘淳则留下,继续完善手中证据。
商议好之后,封蔚又与皇帝陛下通信,待皇帝陛下同意之后,封蔚便大张旗鼓的表示该回京了。
江南官员:你特么的逗我?
自封蔚来到江南之后,就未曾与任何官员见面,连一次公开的吃喝应酬都未参加。
封蔚下船之后便托身体不适,到了别宫就闭门谢客。一闭门,就直接闭到现在离开。
他连两江总督,江南巡按都未曾接见,更别说其余官员,衙门更是一个都没去过。
难道德王全是一个一个私访来着?
他到底见了什么人?
江南这些大官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本来认为,德王就算私访,好歹也会访到他们头上,因此稳坐钓鱼台,德王不急,他们也不急。
现在德王说他要回京了。这些人就蒙蔽了。
连已经被刘淳拜访过的人都蒙蔽了。
他们根本就不信刘淳才是主事之人,还以为刘淳只是德王手下辅助之人呢!
刘淳:都说明白了你们不信怪我啰?
德王可不管那一群江南高官堵在门口,反正他要回京了,有本事派人把他扣留下来啊?
那一群高官能吗?当然不能。
德王说他要走了,大摇大摆的走了,他们连坐挽留都不可能。
挽留要怎么说?王爷!别走啊!留下来继续玩啊!我们还没请你吃饭听戏呢!那一群瘦马也还没塞给你呢!
德王说,不理你们,我走了。
于是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德王的船队慢悠悠的走了,仍旧是走走停停,速度慢的很。
江南官员们心里又琢磨了。德王这该不会是假象吧?说走其实没走吧?只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吧?
事实上,封蔚还真没走。
他在江南又玩了些日子,比如扬州什么的还是要去一去的。
终于玩够之后,封蔚和余柏林回到船队,终于朝着北方前行的速度终于快了一点。
但他们也没有直接回到京城,而是将船队开到了金陵,又在金陵玩了一阵子,还去欣赏了十里秦淮。
不过为了不暴露身份,两人只是看了看景色游了游船,没有去捧什么名妓的场子。
德王的船队驶到金陵的时候,把金陵的官员吓了一跳,立刻来码头迎接。
然而他们并没有迎接到人。船队为首之人道,德王不在船队,另有事在身,他们只是停留在这里等王爷回来,诸位大人请回吧。
这消息一传出后,无论是江南官场,还是金陵官场,都是一阵子鸡飞狗跳。
江南官员更加确信德王还留在江南,要抄他们的老底,根本只是障眼法;金陵官员则猜测皇帝陛下是不是不止要整治江南,还要清理金陵。金陵一些犯了事的人夹紧了尾巴,低调了不少,生怕就被德王找上门了。
其实,封蔚只是和余柏林在金陵单独出游了而已。
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一干擅长脑补的官员们,简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连京城之中,也掀起了很大的风浪。
朝中为德王之事吵做一团,皇帝陛下却只一句“德王所做之事全由朕示意”便把所有人给打了回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