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柏林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并不知道皇帝陛下的小九九。但这种机会,他肯定不会错过。
祭天祷文他没写过,但历史中祭天祷文有许多,他便在空余时间仔细研读,不断练习。不说一鸣惊人,毕竟翰林院能人太多,历届三鼎甲都在里面。但至少,他不能辱了自己的名声。
第62章
这次祭天祷文为祈求上苍风调雨顺,内容大概是说明皇帝有多努力,百姓有多不容易,所以老天爷你开开眼别折腾人。
祭天祷文讲究一个韵律,骈俪工整,炳炳娘烺。因必须注重韵律对偶,很容易忽略文章内容。
从古至今,骈俪文思想深邃的比散文来的少,就是这个原因。但若骈俪文不但有文笔,还有文采、有思想,那读起来真就是满口生香,让人回味无穷。
祭天祷文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制式文章。代笔者在书写的时候,也就很少再花心思。所以历代祭天祷文出彩的不多。
若非皇帝陛下要来这么一次选拔,翰林们也不会如同打了鸡血,绞尽脑汁想把这祭天祷文写的出彩。
祭天祷文每个皇帝都有很多篇,历朝历代加起来,要看完真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
余柏林借由翰林院之便,看完了本朝所有祭天祷文。文章只要粗略扫一眼,就知道大概是什么程度。余柏林将自己认为较为上乘的文章抄录下来,本朝抄录的,也只有五篇而已。
余柏林又走访了其余地方,连皇宫的书库都没放过,把能搜集到的祭天祷文都看了一遍,又收集到了二十余篇佳作。
而他看过的祭天祷文,已经上千篇了。
可见历年祭天祷文,的确多有赴宴。
皇帝陛下给了众人半月时间交稿子,余柏林紧赶慢赶,在三日内整理出这近三十篇文章。效率这么高,和封蔚以及张岳的帮忙分不开。
皇宫书库里存着的祭天祷文都是封蔚翻看的。封蔚可能写不出来什么好文章,但眼力不差,他直接把自己筛选过的文章交给余柏林。
而张岳则直接将几篇写得好的祭天祷文交给余柏林。他曾经帮文宗代笔过,这些是他整理过的。
即使是制式文章,张岳也不允许写出伤眼睛的玩意儿。
余柏林花了五日,潜心研读这些文章,又读了不少历代大家关于民生和苍天的文章及诗词。他又花了两日思考自己想要写的内容。
到了第五日时,他才开始动笔。
一千余字,只需要半日就可完成。完成之后,余柏林几经删改,最终成稿时,已经仅剩一日。
经过张岳审读之后,余柏林将文章誊抄,交给宁桂洲。
余柏林交上文章时,宁桂洲手中已经收集了大半。
虽说翰林院中都是科举战场厮杀而出的顶尖的文人,按理说,文采都是不错的。宁桂洲也是抱了很大的期待。
可当他看到文章时,失望溢于言表。
或许是这种极其考验韵律的制式文章本就不好写,也有可能是许多翰林在当官之后,就忘记了曾经对学问的追求,磨灭了曾经的才华。宁桂洲手中的文章,还没有一篇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的。
这次祭天文,皇帝陛下说明了,就是要看看翰林们的才华。宁桂洲等讲读学士是不参与的。这相当于就是皇帝陛下额外给了熬资历的翰林们一个机会展现自己。
思及内阁轮值之事,皇帝算是用一种阁老们能接受的方式,影响一下这次内阁轮值名单。
在皇帝权力集中之事,虽然内阁轮值仍旧是阁老决定,但皇帝总会做一些事来影响其抉择。英明的皇帝会用阁老和翰林们都能接受的方式推动,并不是直接点名。
若直接点名,阁老和皇帝就成对立了。
各司其职,皇帝陛下也要收敛一二。
封庭这做法就很聪明,阁老门不会觉得皇帝故意干涉——皇帝只是提供了一种测试而已,最后阁老门采用不采用,还要看他们自己。而且写祭天祷文本就是翰林常做之事。
只是宁桂洲没想到的是,有那么多原本很有才华之人,在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官之后,居然对学问如此放松,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通过殿试之后,就不再拿起书本了。
怪不得为难余柏林那几人所修典条款与余柏林所写差距如此之大。
在余柏林文章交上来之前,宁桂洲只选出八篇勉强看得顺眼的文章。其中陈磊和李潇的文章都在其列。
陈磊文章铿锵有声,李潇文章华丽迤逦,各有千秋,都是上等。
积年翰林,还不如新晋三鼎甲,宁桂洲都气笑了。
有些被宁桂洲斥责为看着就想焚之一炬的破烂文章作者,当年也是三鼎甲之列。
三鼎甲直接授翰林官,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三鼎甲。
“还好有陈方平和李湘陵为本官争回了些面子。”宁桂洲叹息道。
翰林院也分部门,手下翰林文章没有出彩的,宁桂洲也丢面子。
“不知那余长青文章如何。”宁桂洲正想着,余柏林就将文章递了上来。
宁桂洲低头一读,顿时拍案:“慢工出细活。”
宁桂洲把文章一卷,抬腿就向内阁走去。其余文章居然都不带上了。
宁桂洲到来时,洪敏之面前已经有了几份翰林院拟定的祭天祷文。见宁桂洲神色欣喜,步伐轻快,洪敏之道:“是否寻得佳文?”
宁桂洲道:“下官的确有一文推荐。”
“只一文?”何清疑惑道。
其余讲读,至少都拿来五篇文章备选,宁桂洲怎会只拿一篇文章来。
宁桂洲答道:“祭天祷文只需一篇。下官约后,其余文章皆不如此文,便只带来这一篇。”
王海泉笑道:“既然宁大人如此推崇,本官倒是好奇了。”
洪敏之点点头,摊开文章,凝思片刻,道:“此文是否余长青所做?”
宁桂洲道:“正是余修纂。”
何清道:“他才进翰林院,资历最浅,怎会轮到他。”
洪敏之抬头,淡然道:“陛下并未规定资历。”
何清被洪敏之堵住话头,尴尬不语,心中很有些恼火。
他跟王海泉向来不对付,洪敏之本只是一心想着他的改革,谁支持他他就向着谁,和他们两人都有摩擦。但最近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言语中多带刺。
何清不由多想,洪敏之到底为何态度大变。
“听闻余长青读过了京中现存的历代所有祭天祷文,光是阅读便花了大半时间。”王海泉拿起余柏林文章,摇头晃脑念了一遍之后,道,“果真雄文。这花没花功夫,从文章上就能看得出。”
何清开始并未看过余柏林文章,只是他心中有人选,所以出言反对罢了。现在一听文章,顿时也默然了。
他就算昧着良心,也很难说出自己推举的那篇文章比这篇文章好,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若两篇文章一比较,就算没有眼力,也能看出谁好谁坏。
好文章,就算念给无知妇孺听,也是能知其美妙之处。
何清又想,洪敏之之所以近几日对他言语多有不满,是不是他推那人推得太用力,让洪敏之觉得自己太过急躁?没有一点阁老的涵养了。
若他心中没有偏颇,见到有人读过这两篇文章后,不推举余柏林这篇,他也定会嗤笑。
何清心中叹口气。实在是自己形势太不好了,让他都失了分寸了。
“此文真传世之作。”何清道,“的确不应用资历限制。”
洪敏之道:“此文定下,发中书誊抄,呈给陛下。”
洪敏之顿了顿,又道:“不易一字。”
……封庭本定下呈上来十篇祭天祷文,他再来挑选。
就像是殿试一般。
以封庭对余柏林了解,余柏林要跻身十人之中,易如反掌。待他选择时,直接定下余柏林就成。
因此,当他听到呈上来的文章只有一篇时,颇有些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错愕感。
一般封庭定下十篇,内阁不会擅自做决定删减。但此次几位内阁阁老一致认为这篇文超出其余文章远矣,根本不需要比,封庭就好奇了。
“既然诸位阁老如此说,那朕看看,这文是不是真如此。”封庭道。
洪敏之道:“不需拿其他人文章作比较,陛下一读,就知道这文和其他文的差距。”
封庭心中好奇更重了。他手中文章,已经是中书誊抄之后的了,也没有署名。但他一读,就知道是余柏林的文章。
封庭和封蔚两兄弟背着余柏林偷偷作弊,封蔚早背下了余柏林文章首句告诉封庭,封庭一见便知。
因此当封庭读到文章首句时,表情颇有些复杂。
每次他想帮余柏林做个弊,余柏林都能凭自己能力脱颖而出,完全用不着他。作为皇帝陛下,他有些小情绪。
封庭已经把余柏林当自家人,那“贤弟”可不是叫着好听的。作为大哥,封庭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余柏林太能干了,总是让他后招无法发挥。
不过,见余柏林的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封庭心中还是很骄傲的。
封庭之前只知道余柏林文章首句,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他终于明白几位阁老感受。
这篇文已经脱离了祭天祷文的范畴,而是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绝世美文。
但从立意上讲,这篇文就已经和其他文章不是一个层次了。
普通祭天祷文,是皇帝自陈德政,言百姓凄苦,求苍天垂怜。此文也是这几部分内容,却倒了顺序。
此文先是求上天垂怜,然后笔锋一转,引《荀子·天论》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的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贤明的君主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残暴的君主桀而灭亡。用让它繁荣的方式治理它,就能得到吉祥;用导致混乱的方式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上天总是不会如人们的想象一般只给人们好的一方面。它总是会时不时的降下灾祸,就像是大禹时候的水灾一样。
不同的是,同样的灾难,遇到圣明的君主,就会逢凶化吉;遇到昏庸的君主,就会酿成大祸。
余柏林在文中举例说明之后,才转向皇帝陛下自陈德政。祭天祷文是以皇帝的口吻述说。皇帝陛下言,他将效仿先贤,亲贤臣,远小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外物所动,励精图治。
君王自陈德政之后,余柏林再写民众。而他笔下的民众不是凄苦,而是勤劳。晖朝百姓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就算遇到灾祸,也会在皇帝陛下的带领下,在繁荣康盛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后文章收尾,再道上天。天道无常,而人有常。皇帝贵为天子,定替天行好生之德。
这一篇祭天祷文,和以往制式文章已经全然不同。这俨然是一篇直抒胸臆,抒发个人品德,并且赞美晖朝的恢弘篇章。其行文如行云流水,字句华美;思想更是震荡人心。
封庭仅读了一遍,便觉一字一句如重锤般激荡心中,居然已经记下大半。
“难怪啊难怪。”封庭半晌,才笑着摇摇头道,“朕读之后,亦觉不需再多看其他了。古往今来,多少篇祭天祷文,可有一篇传世之作?”
“终有一篇传世。”洪敏之道。
封庭脸上得意的笑容已经掩盖不住:“这文,是哪位大才所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