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挽月牵着小丫头跟着刘校长往前走,崔嵬则拿着一堆行李走在最后。
这一排老旧的砖瓦平房就是学校教学的地方,中间有三间教室,东边有两间房,西边也还有两间房。
刘校长把风挽月他们带到了西边的房门外,拿钥匙开锁,木门咯吱一声向里打开了。
风挽月走进屋,开始打量这个房间。屋子大概三十平米左右,一眼看上去空荡荡的,地板是水泥的,墙壁刚刚刷过石灰,还算干净整洁。家具很少,只有几个塑料凳子,一张双人铁床和一大一小两个掉漆的老木柜,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匠做的柜子,小的柜子上还摆着一台老旧的电视机。
刘校长说:“这个房间原来是赵老师住的,但她怀孕回家生孩子,房间就空下来了,你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带床单和被套,我那里都有。”
风挽月赶紧说:“不用了,我都带了。”
风嘟嘟小盆友拉拉母亲的衣服,一脸嫌弃地说:“妈妈,我不想住在这里。”
刘校长看出小丫头是嫌弃这里条件差,只能尴尬地笑笑。
风挽月呵斥女儿:“说什么呢?你给我闭嘴!”
小丫头瘪瘪嘴,不敢再吭气。
风挽月问道:“刘校长,还有其他的房间吗?”她指了指木鱼疙瘩一样的崔嵬,“二蛋他不能跟我们住一个房间,他得自己住一个房间。”
崔嵬听到这话,掀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就把头别到一旁去了。
“房间是有,就在旁边,可是没有床,恐怕只能用砖头和木板临时搭一张床了。”
“没事,能带我们过去看一看吗?”
“好,你们跟我来。”
刘校长走出这间屋子,把他们带到最西边的房间外,打开门。
这间房的墙壁黑黢黢的,没有重新粉刷看上去特别脏,房梁上也挂满了蜘蛛网。屋里摆了一张矮矮的餐桌,还有两张课桌充当灶台,灶台上糊着几张报纸,上面沾了很多油污。
刘校长说:“赵老师以前是到我家一起吃饭,但是周末她老公来看她的时候,她就在这里做饭,所以有点脏。”
风挽月点点头,“没关系,打扫一下就可以了。”
下午的时间,崔嵬都在打扫这间他即将入住的屋子,刘校长找了一大块木板和许多砖头来帮他搭床,风挽月则带着小丫头去县城采购了许多生活必备品,还给车子加了油。
他们一共有三个人,肯定不能去刘校长家吃饭,所以她还买了电磁炉和电饭煲,能简单做饭就可以了。笨二蛋虽然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但是做家务的技能还在,做饭也不在话下,风挽月认为带着他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崔嵬没来,估计她每天只能做番茄炒鸡蛋给女儿吃。
小丫头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住在这个山村里,路上不停在风挽月耳边嘀咕着要回大理的客栈,风挽月还是丢给她那句话:“要回你自己回,我是不会送你回去的。”
小丫头没办法,只能哭丧着脸坐在车里。
再回到光华村小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虽然风挽月买了点菜,可是做饭已经有点来不及,刘校长就把他们“一家三口”请到了自己家里吃饭。
刘校长一家就住在这一排房子东边的那两间房,屋前有几片菜地,还有几只散养的母鸡。
刘校长家里只有两口人,他和他的妻子陆老师。这一对老夫妻其实都才五十一二岁,可能是因为山里条件艰苦,加上高原地区紫外线很强,才会令他们看起来格外的苍老,像六十多了。
他们两个人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在这里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了,光华村以及周边几个村里的孩子都到这来上课。由于这里太过偏僻落后,师资匮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整所学校就只有他们两个老师,刘校长带着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陆老师带着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
其实刘校长夫妇并非不可以离开这里,他们的一对儿女都已经大专毕业,而且都在县城里买房成家,并且不止一次要接他们去县城生活。只是,他们舍不得山村里的孩子们,如果连他们也走了,光华村小学就真的没有老师了。
两年前,他们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读到中专毕业,也回到这里当了老师,就是那位去生孩子的赵老师。多了一个老师之后,就能把原来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开,变成两个年级,这样学生们当然也就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了。
如果可以的话,刘校长夫妇甚至希望学校多来几个老师,这样就能把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全部都分开,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彼此干扰了。
可是,这里实在太偏僻了,除了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赵老师愿意回来,其他没有一个老师愿意过来这里。县里曾经把两个专科师范学校刚毕业的老师分配到这里,结果第二天这两个老师就打包走人,辞职不干了。
吃晚饭的时候,刘校长和陆老师一直在说光华村小学的事,两人都是满脸心酸。
正是因为光华村小学实在太缺老师了,刘校长得知有本科毕业的老师愿意来到这里教学,他才会这么激动。这在过去,根本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
这对老夫妇准备的晚餐是一条蒸鱼,一个炒鸡蛋,几个素菜,在风挽月他们看来,并不丰盛,素菜里没什么油,清汤寡水的感觉。然而风挽月也知道,这一定已经是刘校长家精心准备过的晚餐了,要是搁在平时,他们肯定连鱼和蛋都舍不得吃,只吃几个素菜。
小丫头不怎么爱吃这些菜,挑挑拣拣的吃了一点鱼肉,就不肯再吃了。要不是来之前,风挽月特别交代过,不许挑剔晚饭,小丫头可能已经扔下筷子不吃了。
当下,小丫头听到刘校长说起光华村这里太贫困缺老师的事,就忍不住说:“没有老师,为什么不去其他学校上课,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上课?这里的教室都是破破烂烂的,比我以前上课的学校差好多好多。”
“风嘟嘟!”风挽月拽了女儿一下,狠狠瞪了她一眼。
刘校长夫妇表情有些尴尬,但还是回答了小丫头提出来的问题。
“如果把这所小学撤除了,村里的孩子就要每天走三十里山路去乡镇的学校上学。”
小丫头皱着眉头,轻声说:“要走那么远的路啊!要是我,肯定走不动了。”
风挽月趁机揪了揪女儿的耳朵,说:“嘟嘟,听到了吗?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第74章
光华村小学虽然以村子的名字命名,但其实并不在村子里,距离光华村还有两公里左右的距离,孩子们还是需要每天走两公里的山路来这里上课,中间还需要经过一个坟山。
学校一共只有九十几个学生,刘校长教五六年级的学生,陆老师教一二年级的学生,风挽月来了,自然就接替赵老师,教三四年级的学生。风嘟嘟小朋友上的是二年级,所以就去了陆老师的班级。
对于骤然降临在山村校园里的年轻女老师和女学生,这里的孩子都是无比新奇的。还没有开始上课,小丫头就被一群山里的孩子团团围住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来来回回地打量她。
风嘟嘟长得漂亮,而且皮肤白净,穿的衣服也很干净,跟大山里的孩子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孩子看上去脏兮兮的,有的孩子鼻孔里还挂着一条鼻涕,吸一吸缩回去,不吸又流出来。衣服缝缝补补,又脏又破,长期日晒让他们的皮肤和刘校长夫妇一样,小小年纪就呈现出黑红色。不管是男孩女孩,头发大多都是黄黄的,不像嘟嘟的头发是健康的自然黑。
“咦,她长得好漂亮。”
“衣服也好漂亮。”
“像洋娃娃。”
许多孩子围在风嘟嘟小盆友身边,对着她议论纷纷,时不时还有人伸手摸一下她身上穿着的衣服。
风嘟嘟小盆友站在中间,也听不太懂他们所说的方言。她不满地皱起眉,语气恶劣地说:“你们的手好脏,别碰我。”
其他孩子一点也不介意她的语气,反而更加高兴地围在她身边。
“你为什么要来我们这里上学啊?”一个男孩子问她。
风嘟嘟小盆友不回答。
另一个女孩子说道:“她妈妈来这里当老师,教三年级和四年级。”
其他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风嘟嘟小盆友去看那个说话的女孩子,发现那个女孩子正微笑看着她。这个女孩子身上的衣服虽然不如风嘟嘟小盆友的衣服好看,可是看起来比其他孩子要干净一些,而且她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好奇,显得更加成熟大方一点。
女孩子发现风嘟嘟在看自己,便走上去,主动对她说:“你好,我叫杨慧,你叫什么名字啊?”
她说的是普通话,虽然不太标准,但是足以让风嘟嘟小盆友听明白了。
“你会说普通话啊?”风嘟嘟小盆友感到有些惊讶,她还以为这里的人都不会说普通话。
“是啊!我哥哥是大学生,他教过我说普通话,但是我说得不太好。”杨慧说到这里,露出几分羞涩的表情,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上的马尾辫。
风嘟嘟小盆友点点头,说道:“我叫风嘟嘟,我今年八岁,上二年级,你呢?”
“你才八岁,就这么高了啊!”杨慧心里颇为羡慕,“我已经十岁了,也上二年级。”
两个小女孩站在一起,八岁的风嘟嘟比十岁的杨慧还要高了一点,其他和风嘟嘟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也全部都比她矮。
风嘟嘟小盆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满脸惊讶地说:“对哦,你比我大两岁,怎么还没有我高呢?”
杨慧羞惭地低下头。
“我妈妈说,长身体的时候要多补充营养,我每天都喝牛奶,你们不喝牛奶吗?”
杨慧咧嘴勉强笑了一下,没有回答她的这个问题。
风嘟嘟小盆友看着杨慧,内心有些迷茫,为什么这个杨慧看起来很难过的样子呢?
刘校长拉动了一个挂在屋檐下的铜铃,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意味着上课铃声响了,让孩子们赶紧进教室上课。
杨慧主动拉住风嘟嘟的手,说道:“上课了,你就坐在我旁边吧!”
“好啊!”风嘟嘟赶紧点头。
“走吧!”杨慧拉着风嘟嘟和其他的孩子一起跑进教室。
风挽月从房间里出来,手里拿着教案和课本,看到女儿和小伙伴手拉手的背影,轻轻地笑了一下。看来女儿正在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她找到新的小伙伴了。风挽月转过身,看向不远处,崔嵬正拿着锄头,认真地开垦一片荒地。
昨天晚饭结束以后,陆老师建议他们开几片菜地出来,种一点菜,再养一点鸡,这样在山里的生活就会更方便一点,不需要时时下山买菜。没有想到,崔嵬今天就付诸实践了。
他背对着她,弯腰锄草,汗水顺着颈间的皮肤滑进短袖t恤衫里,浸湿了他的背,鲜艳的朝阳从对面山峰之间升起,橘色阳光洒下,在他周身镀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他的手臂粗壮强健,脊背宽厚而伟岸,仿佛可以扛起世间的一切重任。
风挽月盯着他看了几秒,心里骤然流过一道暖流,就连四肢百骸都变得温暖起来。她忽然觉得,家里有个男人,真的挺好!
铃声停下时,风挽月已经收回目光,走进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室。
班长一声“起立”,所有的孩子全都站起来,用杂糅着方言的语调,齐声喊道:“老师好!”
风挽月走上讲台,一眼望尽教室里情景。几张生锈的课桌拼接在一起,每张课桌后面都站着三四个学生,没有学生专用的椅子,孩子们身后的凳子都是一个个的木头桩子。教室里一共有三十四名学生,三年级的学生都坐在右边,四年级的学生都坐在左边,他们全都抬头望着她,目光里充满了敬仰和期待。
她深吸了一口气,肩上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重量。或许她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教育女儿,纠正女儿身上的一些毛病,可是当她真正站在这个讲台上时,就意味着她必须扛起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神圣而伟大的。
“同学们好,请坐吧!”风挽月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温和,但是又不缺乏老师该有的威严。她的心里是紧张的,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站在教室的讲台上,第一次给人这么多的孩子上课。尽管她知道三四年级的课程很简单,她在走上讲台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备课,可她还是紧张。她在江氏集团上班,第一天提任行政总监时,都没有这么紧张。
这些孩子坐回各自的凳子上,一个个露出更加激动的神情,因为他们听到新老师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风挽月看得出来,这些孩子都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对未来充满无尽的憧憬和向往。
“我们这节课上语文。”风挽月站在讲台,露出恬淡的笑容,目光扫过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请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都拿出语文课本。赵老师给四年级的同学上到第二十二课,那么四年级的同学就先预习一下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着重预习第三篇渔歌子,这是需要背诵的。”
她说完,底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翻阅语文书,翻书的声音很小,不像城市孩子上课时刷刷刷地翻书。他们都很爱护自己的书籍,并且这些书极有可能还要留给下一届的学生使用。
风挽月的目光转向右边,又说:“三年级的同学将语文书翻到一百零八页,我们学习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老师现在把课文朗读一遍,你们跟着老师朗读。”
三年级的学生纷纷把语文书翻到第二十六课。
风挽月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读起来:“一面五星红旗。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
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崔嵬听到读书声,竖起锄头,站直身体,用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教室里那道纤细的身影,刚毅深刻的脸庞上露出一抹浅浅的笑意。
傍晚时分,学生都放学回家了,喧嚣热闹的学校又清冷下来。
崔嵬煮了一锅白米饭,炒了三个家常菜,青椒炒肉,海米油菜,番茄鸡蛋,虽然很简单,但是美味可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