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水居士’???
《竹精传记》是他画的,《银竹篇》也是他画的?!
“你,你你你,你是三水居士?!”傅申惊讶得直接站了起来,盯着许淙左看右看,难以置信地说道:“你居然是三水居士!”
他细数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画册,越数越惊讶,“所以《科举记》是你画的,《竹精传记》是你画的,《银竹篇》也是你画的咯?”
傅申这个王爷都站了起来,许淙自然也不好坐下,他同样也站了起来道:“不错,都是我画的,因为是一边读书一边画,所以难免就慢了些。”
听到许淙亲口承认,但傅申还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喃喃道:“……怪不得它们一年都只出一两本,原来都是你画的。”
这实在是太让人惊讶了!
完全是他没有想到的结果!
虽然傅申从小到大,总是嚷嚷着说要把‘三水居士’绑到京城来,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天天画、日日画,但从没有真的将人绑过来。
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也没有让人去查‘三水居士’到底是谁,不然只要将湘王的身份摆出来,祥云书坊那边肯定是不敢隐瞒的。
所以每次他都只是说说而已。
没想到……
许淙居然是三水居士!
傅申没忍住,盯着许淙看了又看,心中既新奇又感慨。
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察觉到傅申看大熊猫一样的目光,许淙有些不自在。
“殿下……”
没等他把话说完,傅申就突然开口打断了他的话,急切地追问道:“许淙!你既然是三水居士,那《银竹篇》的下一本你什么时候写啊?”
“银竹打败对手了吗?”
“还有你在画册里写的那个什么,读圣贤书可以修炼出浩然正气,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啊,可为什么我读来读去都感觉不到呢?”
“你感觉到没有?”
傅申越说越兴奋,甚至还开始了联想,“对了,你能考中状元,是不是就是因为领悟到了这个浩然正气,然后别人都考不过你啊?”
许淙:“……”
不是,你都不生气一下的吗?
许淙哑然,然后开始解释:“殿下,读书的确可使人开智,明理,但浩然正气是我小时候胡乱想出来的。”
“若世上真的有浩然正气,那孔圣人肯定是能领悟的,而许多的前辈们也早就发现了,不会等我画出来。”
“这样啊……”
傅申的脸上露出了失望之色,虽然理智上知道事实的确是这样,但他刚刚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毕竟如果真的有浩然正气的话,那多好了,可惜希望破灭了。
许淙哭笑不得。
……
回到家后,许淙将傅申是湘王的事情跟许明成说了。
许明成难得地露出了一个惊讶的表情,“你的那个小朋友傅申,居然是湘王殿下?”
许淙在他对面坐下,叹了一口气,“是啊,我们前阵子还见过呢,我还送了他几本祥云书坊那边新送来的画册。“
“今天我去宫里给皇子、皇孙们上课,结果一进门就发现他坐在屋子的正中间。之前师兄跟我说过,那个位置是留给湘王的,吓了我一跳。”
“没想到他居然是湘王。”
许明成沉吟起来。
没过多久,他的脸上露出了恍然之色,“他居然是湘王啊。”
“难怪了,当年你们第一次见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周围的人气势不凡,不像是简单的。如果他是湘王的话,那倒是正常了。”
这也解答了他很久之前的一个疑惑,毕竟如今朝廷重文抑武,如果傅申只是一个没落勋贵家里的孩子的话,当年他应该不会那么张扬才对。
但他是皇子,是皇子的话那只能说这么多年来,是很低调了。
“他的确是说不想张扬,”许淙回想着今天跟傅申的对话,笑了起来,“对了,爹,我把我是三水居士的事告诉他了。”
“我今天跟他说话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不然继续隐瞒下去的话,他将来发现了肯定会非常生气的。”
“不过我有请他帮忙隐瞒,他也答应了。”
许明成也赞同,“这事你做主就好。”
“之前让你取一个别号,是想着你画的那什么‘帝流浆’太打眼了些,而且画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传出去有人恐怕会觉得你不务正业,进而影响到科举。”
“但你如今已考中状元,也长大成人了,那传了出去也不打紧。顶多就是以后麻烦了些,会有人说闲话而已。”
“你自己料理好了就行。”
说起这个,许明成想起了一件事,对许淙道:“对了,你虽然尚未及冠,但已经开始当差了,所以我跟你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准备提前给你加冠取字。”
“加冠取字?”
听到‘取字’这个词,许淙顿时就回想起从小到大,两人讨论过的关于‘取字’的话题。他记得以前许明成说过,他的字要留给老师来取的。而且许明成这个渣爹还吓唬他,说如果是他取的话,就要给他取‘秤砣’、或者是‘钱篓子’这样的字。
当然,现在的许淙已经很肯定这是玩笑话了,但并不影响他对字的在意,于是问道:“爹,老师会给我取什么字啊?”
许明成摇头,“这你得问你的老师了。”
字通常是加冠那一日,由长辈告知的。每个人的字都代表了赐字人的期许,所以别说许明成不知道云光霁会给儿子取什么字,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提前透露。
许淙的表情顿时就失望起来。
第150章
《礼记·内则》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加冠取字后,这个人就正式成年,从此以后是一个大人了。而因为字往往会蕴含着本人的一些特征或者期许,而且还是重要的长辈赐予的,所以一个人成年后外人一般是称呼他的字,而不是名。
就比如许明成,他姓许名林,字明成。
从许淙有记忆开始,大家都喊他许明成,喊许林的人是少之又少。以前奶奶王老夫人以及老家的一些长辈们还会喊,但现在王老夫人也不喊了。
也就是说在许明成三十岁之后,‘许明成’这三个字就代表了他个人,至于‘许林’是谁,说出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由此可见字的重要性。
许淙想要一个好的字,毕竟没有意外的话,老师取的这个字会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有的人中途会更换自己的字,但云光霁不但是老师,还是未来岳父,所以他取的字许淙是不想再换的。
所以好听就很重要、非常重要了!
可惜不能提前知道。
但失望的情绪并没有在许淙的脑海中停留太久,他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问:“爹,你知道太子那件事怎么样了吗?”
“我今天曾想过要不要告诉湘王殿下,但后来觉得不妥,因为如果他应该知道的话,那么陛下或者太子会告诉他的,而不是由我来说。”
许明成道:“有些许进展。”
“但具体查到了什么云阁老却没说,只是让我们莫要再往外传。既然如此那我们安心等待就是了,毕竟涉及到皇子,急不来的。”
既然许明成这么说,那许淙也就没再追问了。
或许是因为太子从一个名字,变成了朋友的哥哥,所以他在许淙这里,也变得立体了起来。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许淙暗暗留意起了京城的一些动向,比如官员的调动、宫里的守卫变化等等。
但或许是因为他的官做得不大,人脉也不够,所以并未发现什么异常。而更细致的打听他也不敢做,怕将自己牵连进去。
好在这段时间里,有另外几件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第一件事当然是加冠取字。
许淙已经满十八岁了。
选了个黄道吉日后,他在亲朋好友们的见证下举行了冠礼。冠礼的正宾是他的老师云光霁,加冠后给他取的字是‘瑾之’。
对于这个名字,云光霁是这么说的,“瑾者,玉也。”
“《楚辞》有云,‘今世所睹,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为师望你以后便如此字,握瑜怀瑾,瑾之,亦谨之。”
瑾之,瑾之……
许淙在心里默念了几次,然后俯身下拜,“弟子多谢老师。”
这个字比他想象中的好多了,他很满意。
而在许淙加冠的这段时间里,之前说要成亲的张元蒲,也把请帖送了过来,邀请许淙去参加他的婚宴。张元蒲在他们这一科进士里,不算今年最早成亲的,但也不是最晚,等许淙喝完最后一场同年的喜酒,时间已经到了冬天。
这年冬天的某个下午,一个消息如惊雷般响彻京城。
太子与湘王遇刺!
……
消息传来的时候,许淙和其他庶吉士们一起,正跟随于学士他们整理先帝的起居注,以便摘选其中重要的内容,加入到将要修订的书中。
听闻太子和湘王遇刺,满屋子的人都惊呆了,一时间鸦雀无声。
于学士豁然站起,不敢置信地问道:“此,此话当真?!”
来传消息的是个皂吏,他神情恍惚地道:“……外头都传遍了,血,太子乘坐的那辆马车从城门到宫门,流了一地的血。”
“一地的血啊大人!”
“小的刚刚跑到门口,就看到太医院里面的太医们,全都被侍卫们接到宫里面去了。他们都说,都说那么多的血,太子和湘王恐怕凶多吉少……”
此言一出,顿时哗声四起。
“真的吗?太子真的遇刺了吗?”
“你刚刚说还有湘王,难道湘王也出事了吗?”
“现在外面怎么样吗?”
“抓到凶手了吗……”
转瞬之间,这些平日里衣冠楚楚,吟诗作赋的翰林官们,就乱成了一团。不止是新来的庶吉士们议论纷纷,就连于学士等久居官场的人,也焦急地询问着。其中有些人的脸上,更是露出了害怕、恐慌等等表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