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头疼!
他猛地爬起来,然后纠结着问道:“娘,我问你一个事,就一个,就是,就是,”许淙皱着眉头陈述,“假如哦,我是说假如。”
“假如有一天,家里出现了一个坏人。”
“娘你能不能发现啊?”
“坏人?”金氏的脑海思绪急转,然后不动声色地反问:“哪儿来的坏人?淙哥儿,可是有谁伺候得不尽心?”
“没有没有。”
许淙摇头,他现在身边就只有秋果和青木两个人。秋果话不多,但做事很尽心,不但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空闲的时候还会给他做衣服、做鞋子等。
而青木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是自己吩咐的事,他都会不留余力地去办。最让许淙满意的是青木没有他的吩咐,不会将事情往外说。
就比如去年把渣爹画到猪圈里,从画画到最后送出去,除了他们两个人之外,就没有别人知道了。今年画秃头也是这样,都画完好久了,但不管是他娘还是渣爹,都不知道。所以青木的工作,是做得很好的。
要不是这样,他也不会想让青木变得更好。
所以现在看到金氏表情渐渐严肃,好像下一秒就要把秋果和青木拉出去打板子了一样,许淙顿时就急了。
他眼珠子急转,然后支支吾吾地道:“就是,就是,对了,我是听私塾的人说的。我后面坐的是王员外的小儿子王瑜,他就说了家里也不是人人都好。”
“家里也会有坏人的。”
“娘,我们家也有吗?”
“坏人啊,”金氏见不是淙哥儿受了委屈,脸色也没那么严肃了,斟酌着语气道:“或许是有的,毕竟人皆有私。”
许淙急了,“那娘你能发现吗?很坏很坏的那种!”
金氏摸了摸他的头安慰,“人心隔肚皮,坏人的脑门又没有写着‘我是坏人’,他若是不说的话,哪里能轻易发现?”
“不过淙哥儿。”
金氏语重心长地说:“老祖宗教过我们好些话,其中有一句叫做‘世事无绝对’、另有一句叫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家里是有规矩的。”
“比如娘就千叮咛万嘱咐,让你无论去哪儿,都把人带上。青木和秋果是你的书童和丫鬟,你若是不好,他们也落不到半分好处,所以他们会护着你。”
说完了严肃的话,金氏又放缓了语气,“当然,我们平时也多长个心眼子,谁爱偷奸耍滑,谁和谁不睦,谁又和谁交好,谁的耳根子软,易听别人的话。只要多多留心,不把重要的差事交给不靠谱的人,即便是出了事那也大不到哪儿去。”
“若家里真的有行事不妥的,只要她没忍住露了痕迹,那让人盯着就是。做错了事要受罚,害了人得偿命。”
“我的儿,事情没那么简单的。”
金氏笑盈盈地说着,不过她脸上虽然轻松,话语里也是以宽慰为主,但心里面却有了异样的想法。
淙哥儿总不会无缘无故地提起这个。
看来家里还得更加留心。
而听完金氏的话后,许淙若有所思。
对哦。
一个人总不能是天生坏种,哪怕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在他杀人之前,往往也会先捏死花园里的虫子、角落里的蜘蛛,亦或者是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
总不能天生就会杀人。
书里那个在背地里使阴谋诡计的坏人,在他教唆‘许淙’之前,肯定也在其他人身上练习过,不然怎么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呢?
而他一旦练习了,那么家里满打满算也就十几个,还都是朝夕相处多年的,又怎么会不露出蛛丝马迹,被人察觉呢?而一旦察觉到了,不管是通过教育把人板正过来,还是教不好把人远远地送走,亦或者辞退、转卖,都不复杂。
不过,还是很奇怪!
没道理啊!
他现在这个越来越好的家,怎么会变成书里的那个样子呢?
许淙想不通。
第43章
心里觉得奇怪的许淙心事重重,连在私塾背书的时候都有些心不在焉。
好在《千字文》是他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所以虽然有些走神,但也背得一点磕碰都没有。背完之后,赵秀才满意地让他坐下,然后让下一个人背。
赵家私塾的教学方式,和许家村村塾有所不同。
可能是因为每年都会有新人入学,所以为了照顾他们,开学的第一、二个月,赵秀才都只教导《千字文》、《三字经》等开蒙书籍。
一是教认字、二是教书写、三是查背诵。
不过并不是背出来了就完事,赵秀才平时讲课的时候,也会讲解词句的意思,以及里面包含的一些典故等等。
然后时不时地会点一两个人起来,让他翻译。
当然了,这些只是课堂内容的一部分,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教完统一课程之后,赵秀才会针对课堂上那些进度超前的学生,单独为他们讲解别的内容。
比如许淙,因为已经在家里学过了,所以在其他新入学的人还在努力识字的时候,他已经听赵秀才讲《论语》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这是许淙第四次学《论语》。
第一次是在许家村村塾,许夫子讲的。
第二次是在来勉县的途中,借住在云家听云知府讲的。
第三次是在家里,去年冬天的时候,许明成也把《论语》给他仔细讲过一遍。
赵秀才这次,是第四次。
四次的《论语》听完,许淙对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怎么说呢,只能说名次是不会骗人的。
许夫子的讲述,那是完全的按部就班。等于是书上说什么,他就讲什么,书上没说的内容他就不讲,完全不会灵活变通。更别说联系上下文,再引申出别的课外知识了。
赵秀才呢,比他更进一步,会讲书本上没有的课外知识了,还说了好几个和书中内容有关的典故。
但这些典故吧,他之前都听过了,还是更详细版本的。
至于许明成和云知府……
唔,各有千秋吧。
云知府知道更多的课外知识,阅读量广,而他爹则更会串连知识,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所以各有各的优点。
如果问许淙更喜欢哪位老师教,他想要云知府+许明成的双重叠加版本,这样他既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对书本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可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
不过许淙也并不遗憾,在课堂上认真听赵秀才的讲解,偶尔走一走神。走神这事还真不能怪他,主要是赵秀才讲的东西他都已经听过更好的了,有时候赵秀才说一,许淙的脑海不免就出现了二和三。
好在他即使走神也坐得端端正正的,赵秀才没发现。
不过许淙的同桌赵诚就没有这个本事了,赵诚也属于进度快的这一波,身为赵秀才亲孙子的他估计是早就听过好几遍了,所以上课的时间就有些心不在焉。
可那副不认真的模样,哪里能瞒得过教了很多年书的赵秀才啊,没多久就被打了。
打完之后他还不在意,结果无意间碰到了受伤的手,顿时惊呼,“嘶,好疼!”
许淙好笑,“让你不认真,该!”
王瑜也附和,“就是就是。”
赵诚扁嘴,“《论语》我去年就学过了,前年也学过,祖父今天讲的东西,我早就明白了,我想学别的!”
许淙也想学别的,和王瑜这个进度慢的人不一样。也和赵诚这个虽然学过,但年年都听同样内容的不一样,《论语》他早就学过了。
虽然每次学的时候,讲课的人都是不一样的。
好在除了赵秀才之外,他还有许明成这半个夫子。
这天回去的时候,他就问驾车的许桥,“桥叔,我爹回来了吗?”
许桥叔虽然没有功名,但也是读过书的,现在就跟在许明成身边打理事情,是渣爹的半个助理,所以问他准没错,
许桥笑道:“淙哥儿,你爹早就回来了。”
“去接你之前啊,庐州那边有信来,我拿给你爹之后他就回去了。这会儿估计是在书房吧,你要找他就去书房。”
庐州有信来?
许淙趴在窗口上,高兴问道:“桥叔,是谁写的信啊?有石头给我的吗?”
他来到勉县后,一共往三个地方写过信,一个是孙大郎那边,到目前为止两人的通信已经走了一个来回有多了。另外一个则是云家,来到勉县之后许淙不但给云伯父写了信,还给蕙姐儿、莹姐儿姐妹俩也写了。
给云伯父的是报平安,给姐妹俩的信上就说勉县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回信在去年冬天的时候也收到了。
最后就是庐州那边。
许淙给许夫子、石头也写了信。
给许夫子的信和给云伯父的那封差不多,主要是报平安,说他们已经安全抵达勉县,让他们放心云云。至于给石头的那一份,则介绍了一些远途和勉县的见闻,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还附上了两张画。
但可惜的是因为路途遥远,而且寄信也要给钱和托人,所以差不多一年过去了,许淙还没有收到石头的回信。
现在许淙一听说勉县有信来,就非常高兴!
石头有给他写回信吗?
眼见着离家里还有段距离,许淙没忍住又问,“桥叔,石头有回信吗?你把信拿给我爹的时候,是不是鼓鼓的,厚不厚?”
如果信薄,那可能没有,如果厚的话那很有可能。
毕竟去年写信的时候,他千叮咛万嘱咐,让石头有机会千万要给自己写回信。而石头的祖父是村长,大伯是许夫子,他想要寄信的话还是很简单的。
“有没有石头的回信我就不知道了,但那封信是挺厚实的。”许桥坦然道:“我一拿到信就拿给你爹了,你得找你爹问问。”
许淙记下了,然后催促,“桥叔,你让马走快一点!”
许桥见前方没人,便哈哈一笑,“好嘞,淙哥儿你可坐稳了。”
“驾!”
“唏律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