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菜和花菜的幼苗长到二十公分左右, 史佳瑞把移栽到盆里剩下的苗送给了隔了两栋的老教授。
孙教授有些意外,毕竟她跟史佳瑞并不熟,但带孙子玩的时候,双方倒是混了个脸熟。
不过她的心神很快就被眼前的幼苗吸引了心神。
冬天缺少新鲜的蔬果, 老是吃白菜土豆也会腻, 若是能在屋里把这幼苗种起来, 冬天也能多个菜。
“这两个蔬菜能种在室外,不会冻死,就是长得慢,个头小。”
史佳瑞笑着解释:“我想您会感兴趣的。”
她主要是为了调剂三餐,并没打算把精力都放在这上头,还是交给适合的人去研究吧。
能住到这个家属区的人,那身份都是可信的。
“我确实很感兴趣。”孙教授笑笑,“这幼苗是你自己培育的?”
“以后您就知道了。”史佳瑞摆摆手,“我有事先走一步,有空再聊。”
孙教授并没怀疑史佳瑞的话,她拉了下脖子上的围巾, 准备去打电话给自己的同事。
若是这是真的, 又能找出原理, 或许北方的人民,饭桌上可以多添几抹绿色了。
千年的实体店开了,凡是安装了千年人工耳蜗的,均可到店里进行护理,同时店里还售卖轮椅、拐杖等相对平价的产品。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这店是别想盈利的。
一个月后, 史佳瑞拿到报告, 发现咨询人工耳蜗的不少, 但真正安装佩戴的却少,价格拦住了不少人。
她想到了分期付款。
在这个时代,说分期付款绝对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词,而且能不能还款,还真的是看个人的道德和良心了。
就算想出了其他的策略,比如担保人、村证明或是街道证明等,也不一定能确保真实性。
毕竟现在是真的乱,造假的成本太低了。
最终,这个念头只在史佳瑞脑中闪过,压到了一摞文件的最底端。
史佳瑞弄出了新的耐寒的小青菜和菠菜,长得很慢,但也比包菜花菜快了。
煮面的时候揪两棵小青菜放进去,味道都更好了。
正好,千年工厂那边把她要的这批零件都送到了黎司越公司的仓库那边。
史佳瑞亲自组装,调好参数,最终有一百台的机器,相比以前,现在多了屏幕,可以按键选择。
相比之前,只能通过几个按钮旋转,已经好很多了,等之后电子元件再升级,触屏就更方便了。
史佳瑞两百本的使用书,没有详细说其中的原理,其中列举了她之前调整过的玉米金春一号。
她还记得李茂特地跑来大石大队查看金春一号的生长情况。
后面她没再关注,也不知道这个品种的玉米是否有被推广出去,是否培育出更好的品种了。
史佳瑞明明已经不记得李茂的长相了,但是他看到玉米的那种激动情绪,却留在了记忆里。
这些农业人,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枯燥的研究和坚持,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这些机器,黎司越会安排送给各个农业大学、农研所。
她希望,这些机器,可以让研究员们找到最好的良种,实现所有作物种子的自给自足,解决粮食危机。
才有精力去研究经济作物、改良土壤、延缓沙化、减少盐碱地、解决水污染等问题。
而在这么多的植物中,或许就有她所需要的材料的成分。
所有的一切都是连锁反应,当培育的植物越来越多,汇总起来就形成了大数据库,史佳瑞要什么就不用都自己辛辛苦苦去找了,还不一定能找到想要的。
“不用想太多,这些机器都编号了,送上去的地方也都做了记录,不会流落到外头去的。”
“我不是在担心这个,我是在想,只有一百台,这数量是不是少了?”
“这样足够了,太多的话,有人就要起心思了。”
“行吧,对了,你要以什么名义送出去?”史佳瑞想到这个事儿。
“以我公司的名义,你觉得呢?”黎司越倒不是想要这个功劳,而是不想史佳瑞去面对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
“我没意见。”史佳瑞清楚这一点,“这倒是能省掉我不少麻烦。”
“店里需要我帮忙吗?”
“没事,现在只有京市和苏市两家店,还能熬一熬。”
“我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不如多生产些产品,开拓客源?”
史佳瑞撑着下巴,“这有点难,毕竟大家的消费能力都摆在那。”
“很快就会好的。”黎司越说,“我得到消息,又要开始严打了。”
史佳瑞有些意外:“真的?”
“是的,最近有些地方是越来越猖狂了。”黎司越想起自己听说的事,眸色深了深。
这年头,长途司机运输是最危险的。
“确实需要整治了,乱象太多。”史佳瑞不会去说国家的不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些为恶的人,是被迷了心,还是天生向恶,自然会有属于他们的结局在。
今年,他们一家三口回海市过年,史佳瑞特地去母校看了看。
相比京市,海市更热闹,人的思想也更为开放,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外语培训班。
还有不少的中介,跨过婚姻中介、出国务工等等。
那种氛围怎么说呢,史佳瑞不喜欢,有那么多人在为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而奋斗,却也有很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逃离。
倒是天真的小宝开开心心的,满眼都是吃的,根本就没有大人这么多的想法。
史佳瑞见到了几位老同学,大家聊了聊天,到底没有一起吃饭。
或许等到毕业三十年,大家对于相聚会更有情感吧。
春节短暂的相聚后,一家子又回到京市,该干嘛干嘛。
而此时,这一百台机器,也陆续抵达各个农业大学或是农研所。
李茂自从带回金春一号玉米的改良版后,回到了仙河市,又继续深入研究金春一号。
通过各种手段,他培育出了一款春分一号,它的味道并不好,但是产量大,植株高、茂盛,适合山区种植,很适合用来当饲料。
这款春分一号,被放到山区推广,后来,他又开发出了春分二号三号,调入了省里的农研所。
虽然他不是什么大领导,只是玉米组一名勤勤恳恳的研究员,但他手中有成果,再熬几年,就能顺利退休了。
这天,李茂先到单位拿资料,准备去试验地里转一下,查不多到时候育苗了。
他一到单位,就看到先来的人正围着什么东西在讨论。
他依稀听到什么机器、优化种子、调整数据啥的。
“你们在看什么?”李茂好奇地问。
大家转头看向李茂,接着有人往他手里塞了一小本说明书。
“李茂,金春一号是你研究的吧,你之前拿到金春一号的的优化版后,怎么就没继续研究下去?”
“是我研究的。”李茂并不奇怪大家问,毕竟大家的工作差不多,有时会讨论,基本对对方的研究有些了解。
“我觉得金春一号经过优化已经很完美,我就在基础上研究了春分一号。”
李茂边说着边翻开了小册子,看到后面的内容,眼睛不由瞪大了。
“李茂,你没事吧?”有人看他老半天没有翻动册子,不由担心地问。
李茂深吸了口气,放下册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的玉米种子,“这机器那么厉害吗?我先来试一试。”
其他人反应过来,马上去拿种子,因为不确定每一次优化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又是朝着什么方向的,只能多次实验。
那么多研究员,那么多种植物,这有得排队了。
李茂刚把他的玉米放进去,马上就有人赶过来,“李茂等等,把我这两个地瓜也放进去。”
“还有我的大豆。”
“这都是不同的种子,你们确定要用同一种参数?”李茂问道。
“反正都是在无数种参数组合中筛选,万一有的种子就适合这种参数呢?”
“我觉得有点不靠谱,每种参数是什么作用又不清楚,这样一次次地试,得种多少年才能得到想要的?”
“这只是多一种筛选方法罢了,我们现在用的,不也要经过多年的种植筛选?”
李茂深吸了口气说:“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只要有一次是成功的,那就值当了。”
金春一号的优化版,现在依然是他们f省内口感、味道最好的玉米,加上产量不错,很多村子都会种。
据说仙河市那边已经在研发金春一号玉米的罐头了,若是能成功,金春一号也能出口挣外汇了。
只要能优化出一种有价值的作物,那几年的尝试完全是值得。
就算是优化失败的品种,也不见得就没有用处了,或许能杂交出特别的品种来?
没有去做之前,会是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其他的农研所、农业大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这仪器感兴趣。
但只要有一个人感兴趣,可以利用这个仪器培育出有价值的植物,那么未来就是一群人抢着要用这台仪器了。
李茂此时还不知道,他培育的金春一号,将进入所有的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眼中,连带着他也在圈内小小出名了一把。
第125章 请求
春节过后, 新一轮轰轰烈烈的yan打开始了。
街上的那些二流子、混混啥的都不见了,也没再看到一些年轻人喊着我是某某帮派的。
这些帮派,多少是有受港台的电影影响的,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