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婶子送的。”史佳瑞并没有具体说自己修收音机的事。
今天晚饭去年来的女知青林书艺做的,史佳瑞把萝卜干递过去,“林知青,晚上给大家添个菜。”
林书艺看到菜干和萝卜干,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好。”
对于病歪歪史佳瑞,知青们或多或少有点意见,但到底时间短,大家都没表现出来。
此时,男知青借了生产队的锄头在翻地,准备种菜。
刘爱萍也去帮忙捡草根、石头啥的,史佳瑞看了一眼,进屋把种子收好,坐到灶口帮忙烧火,人又进入了神游状态。
林书艺手里忙着,偶尔好奇看一眼史佳瑞,她是怎么做到一边走神,一边烧火的,且火不灭还不烫到自己的?
作者有话说:
修改了下bug,不是排插
第3章 黑着脸
石大春家的收音机修好了!
这个消息跟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大队。
整个大石大队只有石大春家有收音机,以前没坏的时候,过节啊或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他就会拿到大队,通过广播外放一些电台节目。
自从收音机坏了以后,大石大队的队员们就少了很多生活乐趣。
大队的只有一个大喇叭,外放的音质并不好,时不时有电流声滋啦一下。
晚饭后,村民们都聚集在一块,聚精会神听着广播里的声音,有时碰到熟悉的歌曲,还有人会跟着哼唱两句。
不只村民,知青们也是一样,在乡下的娱乐活动太少了,都没几本书能看。
史佳瑞前几天养病的时候,给做了一副木头象棋,这已经成了知青里新的娱乐了。
因为没有趁手的工具,棋子做得并不规整,但大家都不在意,玩得开心。
之前他们都没想过,原来还能自己做棋子。
史佳瑞听着耳边模糊的有些嘈杂的广播声,想要去公社甚至市里一趟,找些趁手的小工具,若是能找到她需要的零件更好了。
林书艺刚跟刘爱萍对弈输了,就把位置让给下一个人,侧头看到史佳瑞又在走神。
她有些好奇,这个看起来病弱的小姑娘到底在想什么?
林书艺想了想,从屋里拿出语录,问史佳瑞要不要一起看。
史佳瑞摇摇头,低声问道:“大队对我们去公社有限制吗?”
她从记忆中得知,他们到市里后下了火车,然后坐汽车,再坐的拖拉机到的大队,但原主整个人晕乎乎的,路根本记不得。
“没有特别限制,但去得太频繁的话,大队干部们会不高兴的。”林书艺说,“不过我建议你等着搭拖拉机,骑自行车也很远的。”
史佳瑞若有所思,看来这边交通不便,虽然有一条河从大队边上穿过,但这河水面太低,多石头,根本就走不了船。
“好的,谢谢。”
“若是大队有干部去公社开会,你也可以托他们帮忙寄信。”
史佳瑞笑笑,请人帮忙就欠下人情,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收音机的修复,对于村民们来说是一件喜事,干活的劲头都足了。
史佳瑞跟着王小月下地,主要负责的是割草的活,真的难,特别是那一块块的梯田。
像史佳瑞这样新来的知青,暂时分不到水田去,不是在旱地干活就是修水沟。
王小月负责的是地瓜苗的育种,史佳瑞帮着切带芽眼的地瓜块,然后埋到土里,盖上薄土和草帘子。
这是她第一次真真切切干农活,做起来比看起来难多了。
她的速度很慢,一天下来,只记了四个公分,手腕又酸又疼,筷子都差点拿不住。
史佳瑞泡了热水又按摩,但用处好像不大,第二天手腕略微有点肿。
王小月显然也没想到史佳瑞的身体差到这个地步,这只是切地瓜而已,很轻松的活了。
她没法,就安排史佳瑞给自己婆婆林老太,让老人家带着去编草帘子、补袋子啥的。
这种活工分很低,一天就两三个工分,坐在一堆老人中其实也是挺尴尬的。
乡下的老人,有人说话还会委婉些,有些说话就粗得很,问的问题让人很不适,这让史佳瑞很不舒服。
她想,她宁愿下地干重活也不愿跟坐在老人堆里。
林老太很快就察觉到史佳瑞的不适,下午就没带她过去,就在家门口扎草帘子。
这草帘子是为了育种时盖地上保温的,没法,大队买不起塑料薄膜,当然这玩意也没几个大队能用得起。
“你说你一女娃娃的,身子骨又不好,怎就让你下乡来了?”林老太看着精明利索,就是声音有点粗,一大点就像是在骂人。
“这不是响应政策吗?”史佳瑞笑笑,手指慢慢地把稻草分成一小束一小束。
她家里的情况复杂,也没打算跟外人说,那不是诉苦,而是给人送上谈资。
林老太撇撇嘴,显然对这话不信,真能留城里谁愿意下乡来?
“阿婆,您这收音机保养得好,要是我们知青点也有收音机就好了。”史佳瑞转移了话题。
一提起收音机,林老太就来了兴致,从收音机的来历说起,说半个小时都不带喘的。
史佳瑞安静地听着,时不时说两句,引得林老太继续往下说。
石明香摘野菜回来,听到自家奶奶又在说收音机的事,不由佩服地看了史佳瑞一眼,亏她还能听进去。
“明香,倒两碗水来。”林老太说得口渴了,喊道。
“好的,奶奶。”
石明香端了两碗水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知青,“史知青,你真的什么东西都会修吗?”
“谢谢。”史佳瑞接过水喝了一口,是温的,小姑娘很细心,“大部分都会修。”
“我有一个同学,她家也有一台坏的收音机,你也能修好吗?”
史佳瑞一下子来精神了,“这得拆开看看,如果是零件坏了,就得买零件换。”
石明香有些兴奋,“等过两天开学了,我跟她说,让她带来给你看看。”
林老太放下碗,笑眯眯地说:“史知青,这东西难学吗?”
如果史佳瑞真的有本事,倒是可以让自家孙子孙女跟着学两手,多一门手艺在手,以后不怕饿肚子,说不定还能进城呢。
“对我来说不难,对其他人,嗯,最好能初中毕业,看电路图、学原理时没那么吃力。”
史佳瑞知道很多人都不愿意送孩子读书,小学毕业都少,能让女孩子读到初高中的更少。
林老太眯了下眼,看了孙女一眼,有些事情大人不适合开口。
“明香,你来搭把手,我去躺会,这天怕是要下雨了,我腰酸背痛的。”
“奶奶,你去吧,剩下的草帘子我很快就编好了。”石明香挥挥手,“我正好和史知青聊聊天。”
石明香在林老太的位置上坐下来,拿过一把稻草,手指灵活地编着。
“我奶奶一腰酸,就说明真的要下雨了,我们速度得快点。”比天气预报还要准。
史佳瑞手上的速度依然不快,不过聊天对象换成石明香之后,她的话明显就多了。
石明香就一十二岁的小姑娘,在公社读初一,对公社和附近的大队都熟。
史佳瑞一问,发现自己在公社可能也买不齐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见得买得起,她没票。
半天下来,石明香对史佳瑞就亲近许多,换了称呼:“佳瑞姐,你有书吗?学校图书馆都借不到什么书,回收站里也买不到二手的,想看书真难。“
史佳瑞摇头:“文学类的肯定没有,如果你是学习上有问题,可以来问我。”
“对了,你说的回收站,公社也有吗?”
“公社有,但没什么东西,还是要去市里,那回收站才叫大,我同学去过一次,买了几本小人书,叫我们羡慕死了。”
史佳瑞默默记下来,总结起来就是,公社也没啥好东西,需要什么还是得去市里找。
林老太腰酸了两天,史佳瑞就和石明香一起编了两天的草帘子,到第三天,果然下起了绵绵细雨。
春雨贵如油,村民和知青依然要下地干活,然而史佳瑞一起床就打了几个喷嚏,开始流鼻涕。
同住的一些知青本来都觉得史佳瑞干的活太轻,但一看到她下个小雨就感冒,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林老太见了,从地里给史佳瑞挖了两块老姜,叫她拿回去煮水喝去去寒。
石明香今天开学,一大早就走了,史佳瑞没碰到她,只能等她回来,问问她学校有没有什么旧报纸旧杂志一类的。
史佳瑞跟石明香聊天,倒是想到一点,可以试着写稿子,不过得先看看有什么杂志和报纸再说。
她拿着老姜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大队长石在峰。
石在峰戴着斗笠,眉头紧锁,脸看着有点黑,史佳瑞跟他打招呼,他像是没听见一样急匆匆走了。
史佳瑞看着他的背影,这是碰到问题了?
史佳瑞拿老姜熬了一大锅生姜水,又辣又呛,她喝了一碗,剩下的放锅里保温着,其他知青回来也能喝。
这下雨天阴冷阴冷的,其他知青还要下地,肯定也不舒服。
史佳瑞做饭味道一般,今天也没轮到她,不过她还是帮着把野菜挑拣好放水里泡着,顺便泡发了一点芥菜干。
换成她在地里忙一天,回来还要做饭,也希望有人能帮点忙,尽管只有一点,这心里也舒服一些。
因为下雨天,知青们回来得早,看锅里温着姜汤还有些惊讶,心里暖和了不少。
他们喝了老姜汤,然后就聊了起来,史佳瑞才知道石在峰为什么黑着脸,并一副急匆匆的模样。
原来大队唯一的拖拉机去运化肥,回来时坏在半路,据说拖拉机手自己也修不好。
说起这事,知青们的话就多。
“当年大队好不容易拿到拖拉机购买名额,据说拿到手就是次品,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都坏几回了。”
“我听大队的干部说,是他们去买拖拉机的时候,有人故意告诉他们错误的时间,等他们去的时候只剩那一台了,没得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