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梧抱着小沉昭,小沉昭看着这个无趣的大人,盯着他瞧。
好怪,怪……可爱的。
他的崽崽果然是最可爱的。
“醒了,来外公这里来。”沈父背着手进来,伸手就要抱小沉昭。
沈清梧正抱着:“爹,你小心点,你一个大老粗可别把孩子磕着了。”
沈父:“……”
“放心吧,你爹我有经验。”沈父十分自信。
“孩子的洗三准备着,这些你就不用操心了,好好把身子养好,现在是最容易落下病根的时候。”沈父说道。
家里有两个长辈能把这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两个长辈都还拎得清。
柳应渠看着在沈父怀里小沉昭还在看他,柳应渠给了儿子一个如沫春风的笑。
小沉昭晚上睡觉要睡在摇篮里,在另外一个房间由着奴仆照看。
柳应渠有孩子了,有的人等着洗三那天去登门拜访,像是陶然他们想先去看看,但都被自家夫郎和妻子劝住了:“人家现在忙着,你去凑什么热闹。”
所以来的都是小伙伴中的单身汉。
比如曲流和谭恒,两个人面面相觑。
“沈少爷生了,是一个小哥儿。”街上有人说道。
“怎么不是男孩,这还是运气差了点。”
“那能怎么了,要我说只要平平安安就行。”
“两个人还年轻,以后还有孩子。”
……
白芷去买菜又听了一耳朵,他看着自己的肚子有些失落,他还没有怀崽。顾焕崇去了边境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白芷心里下了决定,他打算去边境。
已经从清水县到京城了,从京城再到边境也没什么。白芷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他下定决心后就不会变。
顾父顾母还是没和白芷他们住在一起,尽管顾焕崇去请动了昭烈帝下了圣旨,但两个老人心里还是有疙瘩。
白芷把东西收拾好了,还是礼貌去给顾父顾母说了一声。
顾母一惊:“你一个哥儿去边境不是拖后腿吗?还让焕崇担心,在家好好待着。”
“我就去云水县住着,偶尔去找焕崇。”白芷没有松口。
顾母想说死皮赖脸,但又说不出口,她也是过来人,白芷眼中的感情太情真意切了,她卡壳了一下。
大概是顾焕崇的话在她心里还是留下了痕迹。
儿子在军营里也还缺一个贴心人,顾母说:“你记得给换崇写信让他来接你,这么远的路多带几个家丁去。”
白芷点点头:“我知道了。”
这边顾焕崇在军营中人也变得稳重了,现在一支箭从他头顶射过去,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顾大人,军田的事办得不错,现在有百姓种庄稼,以后军中也能多点粮食,军营中的人饭量都很大。”项西说道。
“那还是柳应渠的说法,我只是把它落实了。”顾焕崇并不贪功,只是心里呸了柳应渠一声。
“顾大人能落实就是好官咯。”项西笑着说,他年纪也小,家父是征西大将军,为人很不错。
“以后顾大人会步步高升的。”
顾焕崇笑了一下:“承项将军好意了。”
项西有些局促,他漫不经心的笑了:“顾大人,听说你和柳大人是同一个地方的,我曾经听说柳大人的大哥打官司和丈夫和离了,还不知具体的情况,我有点好奇。”
顾焕崇知道这事,他简略的说了说,毕竟柳云华是哥儿,他不想把这件事当成什么谈资。
“丈夫做得过分,闹上和离也是应当的,我反而佩服他的勇气。”顾焕崇说道。
他以为丈夫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夫郎也是,若是丈夫做错了,被和离就是活该,而且不可拿夫郎来出气。
他一板一眼的按照书上学的知识,少时吃了不少苦,等当了官后虽不清贫了,但顾焕崇说起事来还是一样的。
项西稀罕的看了顾焕崇一眼,还以为自己在学堂里上学,但这一番话现在听着倒是有几分道理,只是这顾大人说话说得太精简了,他听着比流言说的都还要少。
“顾大人,外面有一个自称你夫郎的人找你。”一个士兵憨憨的说。
什么叫自称?
顾焕崇一去看就是他夫郎。
士兵挠挠头。
京城里柳应渠上值的时候都是神采飞扬的,官员们也笑着向他道喜。
“柳大人恭喜,恭喜。”
“柳大人父子平安,恭喜当父亲了。”
柳应渠一一谢过。
内阁距离昭烈帝的盘龙殿最近,内阁的办公位置也是有说法的,首辅在最里面的中心位置,旁边的就是次辅,然后是大学士,按照官位层层递减。
侍读学士是从四品的官,在内阁还有一席之地,所以柳应渠的位置在门口远一点的位置,但是有人从内阁经过一看就能看见他的办公位置。
阁臣们有的对柳应渠道一声恭喜,有的冷哼一声,表面功夫都不愿做。
柳应渠好整以暇:“汪大人是今早没吃饱饭吗?”
汪大人:“柳大人说话要有分寸。”
柳应渠哼了一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汪大人:“……”
柳应渠昨日在金銮殿大放厥词,昭烈帝应下了,现在内阁就在忙这事,还有户部的人也跟着忙。
内阁首辅王和明把人都召集起来一起想办法把政策落实。
阁臣们左一句右一句还是把大致的框架定下来了,昭烈帝提拔了一些人,柳应渠从修路回来就发现不少的生面孔。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柳应渠这般有能力又有君主的赏识。从农村里出来的人要和有基础的世家子弟一起考科举,底子还是薄了点,更何况是三元及第了,有的人考一辈子都考不上一个秀才,考了几次才考上,而阁老的年纪一般在四十岁左右。
以前沈忧三十多岁进内阁就是最小的,现在是柳应渠二十来岁就入了内阁。
相当的年轻又俊美。
“丈量土地是大事,户部的人不能派本地的官员去丈量,最好找远得一点的官员。”
这就是避嫌,也免得做事不公正。
柳应渠也提了几条建议,间讨论得差不多了王和明笑眯眯让他们散了。
阁臣的位置是都是整整齐齐的,柳应渠的位置也是整整齐齐的,就是书堆很高,人都看不见。
“柳应渠留下。”
柳应渠心中一抽,乖乖的留下了。
他跟着王和明走进内阁最有权势的地方。
他让柳应渠坐下:“你昨天说的话还是太激进了,幸亏最后提了一句只是要在海朝郡先试一试,不然你就是世家公卿的眼中钉,肉中刺。”
王和明循循善导:“以后说话不要太激进了,陛下本就是一个激进的人,再加上你,你们俩一起热血上头了,这可难收拾。”
他很看好柳应渠免不得要跟他谈一些道理,大昭现在还没恢复元气,还要好生休养生息。
他又指出柳应渠的一道折子:“举人避嫌,你当年科举时沈忧完全没有插手,连内阁他都很少来了,你看你自己写的奏折,你举荐云仪去边境。云仪是何人,朝中大臣都不知道,我私下去了解过,那是你的夫子。”
“你这事做得不妥当,举人要避嫌。”王和明摇摇头。朝中有多少大臣看着柳应渠和沈忧,他们俩还一起入内阁了,更招人了。
柳应渠拱手:“王大人说得对,是我太莽撞了。可是我的夫子是一个有才之人,我身为朝臣为大昭举荐人才也是应当的,要是我的夫子是无才之人我自然不会举荐,可云夫子有才,就为了和我的关系我就不举荐,那我于心有愧。”
王和明看着柳应渠叹口气:“你让我想想。”
而且残疾者不能当官,这个云夫子有腿疾。
看着柳应渠离开,王和明心里反而有些好奇起来,能把柳应渠教成三元及第,不管是刘夫子和云夫子他都有些意动。
观柳应渠行事作风正直,有能力,有原则,也懂得和其他人打交道,只是和有些人不同道自然关系不好,但柳应渠跟其他人相处得很好,连京城中的有些纨绔也乐意和他一起玩。
这可就太稀罕了。
柳应渠还不知道王和明对他的两个夫子产生了兴趣,他回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处理之前留下来的问题。
“柳大人,我有一事不明白劳烦你可以为我说说吗?”一个生面孔说。
柳应渠好脾气的应下了。
“谢谢柳大人。”生面孔叫周自是从地方提拔上来的,一举提拔到内阁这周自也是一个人物,在实事方面干得很好,但情商不怎么高,早年得罪了上司,一直在地方里熬着。
柳应渠很耐心的和他说话,这让周自心里很舒服,而且柳应渠也不是鼻孔看人,相反很谦虚,两个人越聊越融洽了。
在内阁里海朝郡改革税收的事在不紧不慢的进行,至于柳应渠的举荐,王和明还是把折子呈给了昭烈帝。
折子先发于内阁再经过昭烈帝。
昭烈帝想了想,他自己是欣赏柳应渠的,但他的夫子却不知是什么样的人,他先留中不发,在盘龙殿走了走。
云夫子的身份对昭烈帝来说不算敏感,就是云夫子身有腿疾。
昭烈帝想着还是给云夫子一个小官,然后送去了西北。
西北之地是他的征西军和萧家军,能不能得到两军的尊重和大展身手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自从柳应渠从云水书院发迹后,不少的达官贵人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云水书院来上学。
还有的人仗着权势点名要云夫子当他他们孩子的夫子。但云夫子这个臭脾气就是不惯着他们,当场就翻脸了。
他也没收任何一个弟子,只有柳应渠一个弟子。
“老爷!老爷!有圣旨是给你的!现在外面的人都等着你。”奴仆不敢耽搁,连忙回来禀告。
看那传旨的人不像是来问罪的,那么老爷可能受到了嘉奖。
“快推我去看看!”云夫子的心突然跳了起来,他看着自己的双腿心里又有些理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