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底下飘过一行字幕,‘你想的太多了……’
林越继续开车,神情难掩一丝疲倦。
字幕写道‘开个玩笑,继续往前,在光鲜的背后,作为演员,同样承担着的压力。’
林越转过方向盘,缓缓驶入小区。
车子的前方,逐渐出现了那座亮着灯的三层小别墅。
林越看着别墅,眼底亮了一亮。
字幕如同呼应他的心声一般,写道,‘看到家的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微笑’。
这期节目中,林越和苏小辙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看着彼此的眼神和微笑,都那么真实和温暖。
而现在,林越和苏小辙一起在香港,林越背着苏小辙,苏小辙俯在他的背上轻轻哼歌。
大明星和小粉丝,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物,一如璀璨星辰,一如不起眼的小石子。
偏偏星光恋上小石子,恋到碾压一切偶像剧。
☆、第 216 章
节目第一次播出就收到很好反响,但《上海每周》方面没想到的是时隔多日,这部微短片由林越的那张《帝女花》照片为契机,再度掀起了热潮。《上海每周》趁热打铁奉上之前剪去的花絮。
有一段花絮是拍摄林越,林越低头玩手机,拍摄的记者问,“会介意女朋友拿自己的手机吗?”
林越说,“不会。”
记者说,“不觉得两个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
林越说,“现在保持也太晚了。我的事,苏小辙知道的比我本人还清楚。”
记者说,“那你之前的感情史,她也知道了?”
林越郁闷的点点头。
字幕飘过一行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记者说,“不如趁这个机会,跟苏小辙说句话?”
林越从手机上抬起头,想了一想,对镜头说,“谈过一千次恋爱,都比不上你看我的一眼。”
林越和苏小辙的mv一晚上满地开花,苏小辙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粉丝,只在两个节目里露过脸,但就是这两个节目的素材被剪出了一千种方式。在各种mv里,林越一会儿是杀手,一会儿是保镖,一会儿是魔教教主,一会儿是正道大侠,无一例外的是各种各样的他都爱着苏小辙。
《上海每周》趁势在微博上发起一个投票活动,票选国民cp。结果毫无任何悬念,苏小辙和林越荣获第一名,并且以极大的差距将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
就此,国民cp一锤定音。
录完了《喜乐满东华》,林越的工作正式告一段落。他懒洋洋的靠在沙发上,电视播放tvb过年娱乐节目,苏小辙在厨房跟着林妈妈一起学做盆菜。
盆菜是此地过年的习俗,看上去很简单,只是将菜一道道码上去,但是这些菜有的要煎,有的要炸,有的要烧,有的要焖,而且有鸡有鸭,有鱼有蚝,讲究一点的还要有鲍鱼翅肚。
她一回头,看见林越站在厨房门口,“你什么时候站那的?”
林越走进厨房,“有一会儿了。”
苏小辙说,“我怎么没听见?”
林越冲盆菜努嘴,“你忙着和它们打架。”
林妈妈找了个借口走出厨房。
林越来到苏小辙身旁,“我们出去走走。”
苏小辙忙着和盆菜搏斗,“菜还没有装好呢。”
林越说,“待的时间也不多了,我带你去逛逛。”
苏小辙手一停,看向林越,“有工作?”
林越歉疚的点了点头。
苏小辙问,“那……能不能过完年?”
林越忙说,“当然了。”
苏小辙松了口气,“那就好,能陪你妈妈过完年。”
林越轻轻说,“小辙。”
苏小辙摆弄盆菜的材料,“嗯?”
“这可能是以后我们每一年过年的样子,或者说,至少会有好几年都是这样。我们没法完完整整的过好一个年,我想让你留在我的身边,好让我每一天都能看见你,但是我又怕太累。不让你来,我又怕看不见你。小辙,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我太自私了。”
苏小辙从盆菜里挑一块香肠喂过去,堵住了林越的嘴,问,“好吃吗?”
林越怔了怔,“呃,好吃。”
苏小辙把盆菜挪到一边,拧开水龙头洗手,洗完了之后关了水龙头,回头看着林越,把水珠儿弹在林越脸上。林越侧头躲开。
苏小辙道,“没事儿少胡思乱想,超过你的cpu负荷。”她看着林越,微笑着说,“这是我过的最好的一个年。”
厨房没了说话声,林妈妈走到门口看了一下,本来想咳嗽一声,想了想,还是走了。
他亲吻着她。这个亲吻里有香肠的味道。夕阳照在厨房窗户波浪形的铁栅,灶头烟火,人间情暖。
林越问苏小辙,“想去哪儿?”
苏小辙说,“我有个地方一直想去,可是……就怕太麻烦。”
林越拍胸,“这儿是我的地盘,你想去哪儿都行。”
两个人站在维多利亚海港。
林越有些郁闷,“你想来的地方就是这儿?”
苏小辙四处张望,“前几次都是看你的电影,一直没时间看过这儿的灯光表演。诶诶,你看,开始了。”
‘幻彩咏香江’的镭射灯光表演尽管不俗,林越却没什么兴趣。苏小辙看得津津有味。
林越问,“好看吗?”
苏小辙一个劲点头。
林越说,“等会儿想不想去星光大道?”
苏小辙说,“想!”
林越说,“苏小辙,你现在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游客。”
苏小辙满不在乎,“我也没说自己不是。”
林越倚在护栏上,“喜欢香港吗?”
苏小辙说,“喜欢。”
林越问,“最喜欢哪儿?”
苏小辙伸出手,指住林越的胸口。
林越怔了怔。
苏小辙说,“这儿。”
满天都是灿烂灯火,倒映在海面之上,波光粼粼,美得犹如电影海报。
这是向凯荣过的最艰难的一个年,官非缠身,处处生劫,烧香拜佛托人求告,种种方法都用遍了,就是不见运势有所好转。
年底在北京有场惯例的行内媒体记者年会。会场内的座位排序都有讲究,向凯荣自接手《南荣时报》以来座位逐年往前进,这两年更是坐定了主桌。
今年的年会安排在了香格里拉饭店,向凯荣在前台签到,走进会场,一看座位表,居然将自己排在了次席。
其他报社的记者上前招呼,“哟,向总来了。”
向凯荣挤出笑脸,“好久不见。”
既然来了,不能直接回去。
向凯荣按照安排坐下,总觉得背后有人窃窃私语,议论着自己的失败与窘境。
向凯荣面色难看,旁边的人察觉到了,原本想应酬几句,这时候也识相的闭上嘴。
向凯荣却更觉得这是众人在排挤自己。
边上递给来一支烟。向凯荣转头一看,是《上海每周》的项文。
项文说,“来一根?”
向凯荣说,“不必了。”
项文没说什么,点上烟自己抽。
媒体记者年会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歌舞节目,大家凑一起吃个饭发个牢骚抽个奖,差不多也就各自散了。
项文估摸着今年大奖又落空,正想走呢,手机叮当一声提示微信。
苏小辙的声音活活泼泼的响起来,“给大家拜个早年,恭祝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家和万事兴。”
微信群噼里啪啦的一堆回复,“别光说不练,来来来,红包呢!”
苏小辙说,“叫爸爸!”
骆晨晨,“我呸!”
苏小辙给群里发了个红包,项文顺手一抽,居然抽到了六十六块钱。
台上同时道,“今年的一等奖iphone6 plus,得奖者,项文!”
项文又惊又喜,打开微信,笑道,“苏小辙,你真是福星。”
苏小辙回复,“客气客气,转发这条苏锦鲤,要钱有钱,要人有人,骆晨晨除外。”
骆晨晨气道,“我红烧了你这条鲤鱼!”
项文上台拿了奖,顺理成章的走人。刚走出酒店,便听见身后有人叫自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